公司新闻
IM电竞 IM电竞平台白鹿洞书院摩崖石刻赏析之白鹿洞书院石刻概述
IM电竞 电子竞技平台IM电竞 电子竞技平台IM电竞 电子竞技平台摩崖石刻与“结绳记事”一样,是古人作为一种纪事方式用来记录生产、生活以及社会活动等,也是我们现在能够触摸、了解、感知人类对社会体验的重要方法之一。清代江苏通州人冯云鹏在他的《金石索》中载有:“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曾任故宫博物院长、金石学家马衡在他的《凡将斋金石丛稿•中国金石学概要》中,明确指出:“刻石特立者谓之碣,天然者谓之摩崖。”也就是说文字图画刻在天然之石上,才可谓之摩崖石刻,并非冯云鹏所说只有刻在山中之石上,其内涵更加宽泛,也符合摩崖石刻的特点。据当今考古研究成果表明,摩崖石刻指在山崖或石壁上所刻文字、造像或者崖画,起源于远古时代,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延绵不绝,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艺术种类。
白鹿洞书院的摩崖石刻,是书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书院文化精神的有形载体。现存的摩崖石刻多集中在白鹿洞以及贯道溪以及溪两岸的石壁上,均为文字没有崖画与造像内容。现存有摩崖石刻60方,其中宋代14方,元代1方,明代26方,清代17方,时代不明的2方。内容以励志、哲理以及写景、记事等为主,多为名人学者所题,书法精美与白鹿洞书院环境相映成趣,有着较高的艺术与史料价值。
白鹿洞书院摩崖石刻大多经过书丹为摹本,也有的是直接用刀斧等工具直接凿刻,故书风自然开张,气势雄伟意趣天成,表现出阴柔飘逸与阳刚之美的有机融合。
历经千年的白鹿洞书院,书院建筑在历史的长河里几经兴衰,只有石刻承受着风雨的侵蚀、战火的洗礼流传至今,不但饱含着历史的沧桑,也传递着许多文献资料所阙载的信息,并表现出明晰的时代特征。
白鹿洞书院现存摩崖石刻群中,朱熹中兴白鹿洞书院之前没有刻石留存。现存最早的摩崖石刻是朱熹题刻的“白鹿洞”三字。“白鹿洞”刻石位于枕流桥堍,此桥也是目前白鹿洞书院保存最好的石拱桥。虽说是一地名题刻,仿佛看到了朱熹那身着飘逸的长衫,影绰于贯道溪水间。
白鹿洞摩崖石刻群的形成,得力于白鹿洞书院的名声鹊起,更得力于朱熹的倾力而为,使得“君家白鹿洞,闻道亦生苔。”(白居易·《再过江州题别遗爱草堂兼呈李十使君》)的人迹鲜至之地,成为了“行车幸有书,归向山中读。”(翁溥·《题白鹿洞》)名人蜂至,求学之人心之所向之处。此后,摩崖刻石之风渐盛,异彩纷呈。
白鹿洞书院不在为文人学者们所侧目,游历膜拜、观瞻修省、求学悟道等等,不一而是。摩崖石刻的写景、励志、记事等内容相继出现,字数也由几字到几十个字不等。如果说南宋白鹿洞书院的题刻,多为对环境的点赞,也是“源头活水”的话,那么元代题刻则进入了书院摩崖石刻的“空窗期”。这一现象的发生,是以黄河文明为中心的汉文化现象的折射。尤其是靖康之难,宗室南渡的缘故,宋人的情感里总有种“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李煜·《虞美人》)的惆怅,游牧民族带来的“屈辱感”如影随形。南宋灭亡之际,江州守将吕师夔挂旗降元,地处长江南岸的九江没被屠城,白鹿洞书院也躲过了一次命运的劫难。山林依然寂静,贯道溪依旧潺湲。读书声里多了些许“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的激昂。
入明以后,尤以明代中后期题刻出现了对书院精神、文化反思的内容,并进入又一个摩崖石刻创作的高潮期。在内容上多为励志类以及先贤大德们对书院文化的溢美,表现出书院在功能以及教育地位上的蜕变。前期的题刻圈中多为洞主、知名学者,后期楔进了官员题刻的身影。这与书院的发展相吻合,也是书院文化发展脉络在白鹿洞书院摩崖石刻中所映照的。书院的办学历经私办、私办官助、私官共办、官办过程,办学的方式与教育手段常常与社会意识与文化的发展相向而行。名位“天下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亦然如是。在白鹿洞书院摩崖石刻群中,则出现歌功倾向与颂德意识的刻石。“钦差镇守江西御用监太守董公让,捐己白金十斤,助学院买田养士之费”刻石的出现,有如金色的稻浪里几棵秕草“在其中”摇曳着。俗语有言:水至清则无鱼。事物的发展在其进程中,难免有些不合韵律的杂音,恰恰就是这些的存在,更加彰显事物本质上的高雅与纯粹。
入清后的白鹿洞书院,深受社会意识所左右,“白鹿洞书院精神之钙”——现实主义精神,慢慢地流失殆尽。从南宋到明朝前期,白鹿洞书院精神一直是朱熹所倡导的“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区别与“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声名、取利禄”的科举之学。有学者认为:无论朱熹、王阳明还是东林人,都抨击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充满了高度关注现实的精神。清代书院的讲学,却背离了朱熹倡导的精神,沿着“学究”方向迅速滑跌下去。这与清代的文化政策不无关系。康乾盛世下的大清王朝外强中干,在文化上挥舞起“文字狱”大棒,学术思想也亦步亦趋地陷入了“考据学”的沉闷,极大地禁锢了思想者、学者以及教育者的创造力与创新意识。在白鹿洞书院教育体系中历久弥新的儒家思想,俨然是一幅日暮斜阳、荷锄而归的乡村风景。
在学术上提倡“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胡适,1924年夏来到白鹿洞书院后,在他的游记里写下了这样的话:
因为朱子重建白鹿洞书院,明定学规,遂成后世几百年讲学式的书院规模。到乾嘉以后,朴学之风已成,方才有一种新式的书院起来。
从他的文字里读出了书院教育理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传统文化、元典精神的研习成为逐字逐句的“寻根之旅”。书院的青春活力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派垂暮之象,老气横秋。乾嘉以后的白鹿洞书院门可罗雀,教育沉湎于科举之事,完全背离了书院教育的初衷。初心不在的白鹿洞书院,某种程度上可以以为,成为了应试教育的培训机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白鹿洞为学精神,在乾隆十年(1745),江西巡抚陈宏谟书院讲学《论语》时说:
诸生看《孟》、《论》之书,须就朱子《集注》、《章句》细玩其虚字实义,则道自然充足,神气自然吻合,不必穿凿,别求新奇,以自陷与异说也。
在这位主管一方教育的大员讲义里,已丝毫不见踪影了。光绪十年(1884)曾为宣统老师的陈宝琛,以江西提督学政身份奉命重修白鹿洞书院,在他的努力下,千年的白鹿洞书院闪现出最后一抹靓丽。宣统二年(1910),提学王同愈在白鹿洞书院开办江西高等林业学校,不久一栋西式洋房耸立在青砖黛瓦之间,标志着白鹿洞书院的古教育从此离开人们的视野。
在白鹿洞书院摩崖石刻上,则表达出对过去的追思与怀旧的情愫张扬。与之相照应的是刻于清代光绪十二年(1886),位于枕流桥堍石壁上的“小琅嬛”,这也是现存白鹿洞摩崖石刻群中时间最晚的题刻。
现存字径最大的摩崖石刻是位于贯道溪畔磐石之上,由南宋时期任南康军(今庐山市)签判,福建福州人陈绰摹刻的“文行忠信”四字,字径达120×113cm。现仅存“忠信”二字,“文行”,不得已在历史年轮里留下记忆的背影。历史常常给人假设与臆想。“文行”与“忠信”的无奈“离异”,是不是“文行”不行?还是只有“忠信”才信?
字径最小的是位于钓台处石壁上,题刻于嘉靖七年(1528),知府罗辂与同知马朋在白鹿洞书院校书的纪事题刻,字径仅4×4cm。
现存白鹿洞摩崖石刻群中,字数从两字到百字不等。其中用两个字来题刻的为最;三字或四字以上的多为名句箴言;纪事或诗歌等内容的题刻字数均未过百。现存字数最多的题刻是南宋嘉定元年(1208),由乡邑胡泳刻于枕流桥堍石壁上的《枕流亭志》,字数达百六十余字。
如果说明正德年间(1506—1521),由穆相题刻的“仰思”,彰显了馆阁体的真容,也是白鹿洞书院摩崖石刻群中,具有范本意蕴的题刻的线)出知南康军的陈宓,题刻于勘书台下的“圣泽之泉”与流芳桥侧石壁上的“流芳”,则是楷书的经典之作。陈宓源于欧体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有“复斋体”之说,笔力刚劲洒脱、骨气劲峭,法度严谨,结体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
在勘书台崖壁上,南宋庆元二年(1196)的无款纪事刻石,则是白鹿洞书院摩崖石刻群中隶书的代表作,作品有法帖之相,是一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精品。同是题刻在这里,由明代嘉靖三十八年(1559),九江知府何迁的“闻泉”与清咸丰七年(1857)彭玉麟题刻枕流桥堍石壁间的“清泉漱玉”,是现存最为突出的两方草书作品。笔画跌宕自如、妩媚秀雅,结体俏丽、古趣雄健,呈大家之风。
在白鹿洞书院摩崖石刻群中,书法艺术的展现,绝不是浅尝辄止,书艺也难分伯仲。主要表现在以行书题刻的作品中,尤以朱熹“钓台”题刻为代表。朱熹现存于书院的五方题刻中,也是唯一用行书来表现的作品。笔画洒脱飘逸,结体敦厚雄健,呈现书法艺术大师风范。
篆书题刻虽为凤毛麟角,但题刻于枕流桥堍石壁上,由福州人林天骏在明代嘉靖二十八年(1549)与清代嘉庆二十一年(1816)任星子县教谕龚旭题刻的“白鹿洞”为代表,其中林天骏题刻彰显李斯小篆神采,而龚旭题刻笔意则充盈着汉简之韵,各有所长的书法表现形式,使白鹿洞摩崖石刻群充盈着绵绵古趣。
白鹿洞书院摩崖石刻群,文化为魂是她的生命,以元典精髓词句而成的刻石,弘扬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文化领衔是她的力量,以国学雅韵为墨,写就千年书院代代相随的风采;文化为纛是她的魅力,以理学的渊博,引领时代求真务实步步前行。
当一个个文字落于石壁顽石间时,怦然化作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文化的生命在山麓里,成为溪水的潺湲、碧潭的低呤、山峰的浅唱。然则,在与来者的互动中,变化的只是古往今来的樵径与建筑,沉淀下来的却是书院的气质与性格,成为人们烂熟于心的一部分,在时光飞逝中,她变得如同醇酿一样愈加醉人。IM电竞 IM电竞appIM电竞 IM电竞appIM电竞 IM电竞appIM电竞 IM电竞平台IM电竞 IM电竞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