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IM电竞 IM电竞平台诗词与宗教的高峰|身在庐山中领悟文化胜境
IM电竞 电子竞技平台IM电竞 电子竞技平台IM电竞 电子竞技平台“庐山的风景一般,不如同在江西省,同为世遗身份的三清山”,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认知,我不反驳,因为我深知,庐山是以文化取胜,而非风景。
庐山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诗词高峰,历代鸿儒雅士登临庐山无不吟诗赋词。早期东晋末南朝诗人谢灵运一首《登庐山绝顶望诸峤》,被公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田园诗作品。东晋诗人陶渊明曾隐居在庐山南麓,他一生以庐山为背景创作诗歌,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对中国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实我也说不清吟诵庐山的诗词,精确的数目到底有多少,但你一定知道,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陶渊明《饮酒 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名句的创作背景都是庐山。
庐山有着“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东晋以来,从陆修静到石和阳,从慧远大师到太虚大师,庐山的道教和佛教绵延不绝,持续交融。而近代史上,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教纷纷进山传教,由此看来,庐山是一座诸多教派和谐共存、包容共生的尘外之境。
西林寺是庐山三大名寺之一,始建于东晋,真正让后世铭记在心的,便是苏轼的《题西林壁》在此创作,寺中有苏轼的诗碑。西林寺虽为重建,但寺中有一古塔始建于唐代,是整个江西省有史可考的早期古塔之一,后世历代均有修缮,目前此塔是江西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林寺开山祖师是慧远大师,他是莲宗(净土宗)的始祖。慧远大师对释、儒、道文化深谙其中,将古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融会贯通,专弘净土,潜护诸宗,成为当时南方地区的佛教领袖人物,一时间庐山东林寺成为南方的佛教中心。与东林寺结缘的文人雅士众多,诸如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韩愈、白居易、柳公权、李邕、王阳明、黄庭坚、周敦颐、王安石、苏东坡、岳飞、陆游、范成大、王守仁、董其昌、王士祯、朱熹、康有为等。你是否记得黄庭坚所书《七佛偈》、和欧阳修敬圆通寺居讷禅师学识渊博,题诗一首《赠庐山僧居讷》?东林寺文物陈列室里,一块王守仁碑,道出的是诗人富贵不如饮酒之乐、生死看破世事之情的避世心境。
此碑的重要意义在于,唐会昌初年,武宗下诏灭佛,东林寺曾遭毁。宣宗即位后颁复佛令,东林寺得以重建,当时高僧正言法师受江州刺史崔黯撰写《复东林寺》碑记,书法家柳公权书文制碑于寺,几经残损后,此残碑是当时的原物残件。
历史中的故事与人物都是有据可查,但最初的史迹建筑千百年来遭遇天灾人祸或多或少都有重建,庐山山上现存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保留着初建时的重要信息,黄龙寺就是其中之一,国保“赐经亭”就在这里。黄龙寺相传建于晋代,得此推断的主要原因,是寺前至今遗存着两棵婆娑宝树和一株古银杏,这三棵古树被称为“三宝树”,其中一棵柳杉已有千年以上历史。赐经亭在黄龙寺后,明代1586年,黄龙寺的彻空大师离开庐山到金陵弘扬佛法,不想竟得到明神宗皇帝的母亲慈圣太后的召见,只因慈圣太后信奉的是黄龙宗,因此对彻空大师极为敬重。慈圣太后得知黄龙寺的位置与太祖敕建的天池寺遥遥相望,便下诏赐给黄龙寺水墨罗汉图13幅,唐代铜质佛像一尊,经书600卷,就是这慈圣太后的恩赐,使黄龙寺的名声大震,一时间黄龙寺突然香火鼎盛,前来拜佛求经者络绎不绝。赐经亭为御制石亭,亭内遗存着一座石碑,上刻明神宗《护藏敕》及《圣母印施佛藏经赞》碑文。此处国保的位置看起来离黄龙寺不远,但沧桑百年如今鲜有人问津,寻访起来略有难度,需要穿过树林爬上爬下鲜有路人。具体寻访攻略,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用微信搜索小程序“斯飞坐标”,进入小程序后,输入“庐山赐经亭”五字,往下拉,有前辈“辉记”详细记录的寻访提示,我是按照此提示顺利完成寻访的,在此感谢辉记前辈。另外“斯飞坐标”小程序上,有全国5058处国保的具体定位,脚步丈量中华史迹肯定从文保级别“含金量”最高的“国保”为重,斯飞坐标可以助访古爱好者参照,点进去直接导航即可。
毛主席有诗“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仙人洞的“御碑亭”是庐山山上的第二处国保。该御碑亭是明太祖朱元璋建造的,由于他穷苦的出身,在当时封建大一同的思想下,老百姓和朝廷中的官员无法接受他做皇帝这个事实,朱元璋就借运送碑石的契机来向天下宣扬他的君权神授,证明他是上天指定的唯一统治人选。明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为了纪念周颠仙等人,就在这台上建起了御碑亭,碑上刻着朱元璋亲自撰写的《周颠仙人传》和《四仙诗》。
庐山会议旧址及美庐别墅以及周恩来别墅等建筑,是庐山上的第三个国保,该国保对外开放参观的主要有三处:庐山会议旧址、美庐别墅、周恩来别墅、以及庐山抗战纪念馆。就建筑而言,个人认为看点是美庐别墅的卫生间,瓷砖都是从国外空运到庐山脚下,在一百多年前交通并不发达山高路险的年月,再运到山上,是多么不易,当然,不易的还有建造这些别墅所需建材的运输。
我说这是一座文化名山,依据还有庐山的深腹里包裹着一座书院,庐山五老峰东南,青山环绕,道贯溪从庭院前面的翠碧中穿过,傍溪而行的,是朱熹当年往返南康的古道。白鹿洞书院其实是一座很简朴的山间居舍,灰墙青瓦,石阶木檐,所有的门窗都向青山敞开。如此清幽的环境,读书人来到这里,随意散步于溪涧林间,向书本祷告,找一条路通向世俗的天堂或者文化的大堂。悟道功成之后,再选一种方式向庭院告别,或捐田修舍,或勒石立碑,以示报恩明智。想必这座庭院也就因此而精魂不散,并代代相传吧?!
朱熹与南宋书院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从某种意义来说,是南宋造就了朱熹成为理学集大成者。他目睹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佛道的流行,传统儒学的独尊地位被打破,加上金军的入侵,宋室的南渡,在国家山河破碎的政治背景下,文化与教育事业陷于崩溃边缘,世袭官学的衰落和科举制度的腐败,再也无法肩负起培养社会人才的作用,官学教育成了有名无实的摆设。朱熹眼看国家日益走向衰败的局面,心急如焚,于是,朱熹立志通过创办书院来实现教育改革的宏愿。
庐山脚下还有一座观音桥,桥身上的宋大中祥符七年的营造题记,娓娓的记述着一千多年以来它走过的日子。南方古桥众多,观音桥有什么稀奇?论年纪,太多水乡古桥的芳龄恐怕最多只有观音桥的一半;泉州的洛阳桥虽然也建于北宋,但比观音桥略晚。千百年来任凭桥下银河倾泻,涧水狂奔撞击,观音桥桥身始终安然无恙,这怎么能是水乡那些大家闺秀们吃得消的?于是你就可以联想到观音桥最初建造者陈氏兄弟凭借劳动的双手凌空飞架巨桥,真是神来之笔,巧夺天工呢!
据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关部门曾邀请专家对石桥进行维修,谁知揭开桥面石后发现石桥里层每行桥石的结合部分均是用铸铁的卡子卡紧,坚牢如故,卡子如新,于是维修作罢。但令人遗憾的是当维修工人重新覆盖好桥面石时,尽管使用了现代粘合剂,但已难恢复桥面昔日的平整光滑,再之后不久,石桥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渗漏现象,听到此处,真是让人叹服古代工匠的智慧与技艺的同时也为现代人的技术汗颜。
古代匠人的技艺让今人折服的,还有庐山脚下的堤,堤位于庐山脚下星子县鄱阳湖上,星子县很小,却是千年前的南康府治所在地。北宋太平兴国三年,星子镇升为县,仅相隔四年,又在这里设南康军,提升了这里作为“南国咽喉,西江锁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入宋以来,为使江西、岭南经济进一步发展,朝廷要确保鄱阳湖、赣江水道的安全与漕运的通畅。但浩瀚的鄱阳湖,一旦大风鼓荡,洪涛扑来,必将岸崩石落,往来船舶难以停泊。于是南康知军吴审礼,派人“构木为障”。崇宁年间,知军孙乔年改以石建堤,“堤长百五十丈,广三丈,内浚二澳,可容千艘”,这些是堤历史上的记载。
枫叶飘零,落红乱舞,遥想古人划着船航行在烟波浩渺的鄱阳湖里遥望庐山是怎样一种惬意?可惜的是如今这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在冬日枯水期只能称为鄱阳湖大草原,也好,堤完全露出湖面,让我们看清了它有两道堤坝。那些遥远的章节,和一些逐渐恍惚的片断,在远去的历史里,在早已失去其作用的千年后,已经褪尽了所有的精彩,如今,它唯有蛰伏着和记忆取暖。
李白一首《望庐山瀑布》使庐山早已是妇孺皆知,实际上庐山以其独特的奇峰飞瀑与所处地理位置大江大湖之旁的交通便利优势,历史上吸引了无数文人骚客与文武官员。他们或游览、或隐居、或讲学、或咏叹,并题刻于峭壁岩石上,笔体或娟秀或豪放,美不胜收。秀峰摩崖石刻与庐山胜水辉映成趣,是庐山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家之众多,书道之精深,这种大自然中的书法与诗歌殿堂,在中华名山中绝对位列前席。
这便是庐山,世人皆知的庐山,也是世人心目中千人千面的庐山。我一直感觉,真正有诗意的风雅时光,绝不仅仅在弥漫着文化气息的读书人的圈里体现,风雅所润泽的,定然要存在于芸芸百姓中和日常伦理里。庐山的文化通过宗教与诗词,把古往今来过客们胸中的丘壑,通过草木与心境妆点起视野里的风雅,让这一片雄浑境界,演绎得丝丝缕缕感动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