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聚焦2022明文化论坛丨昌平擦亮明文化金名片IM电竞 IM电竞平台

2022-12-19 20:50:42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明代是中国历史发展历程中耀眼的一环。作为北京“三条文化带”唯一交汇区,坐拥“运河之源、太行之首、居庸之要”的昌平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明十三陵、居庸关长城等一系列著名明代古迹,涵纳了明文化的重要精粹。

  金碧辉煌的长陵祾恩殿,深邃神秘的定陵地宫,璀璨夺目的出土文物……营建230余年的明十三陵,就是一部浓缩的明代历史,是蕴藏深厚明文化的宝库。

  近年来,昌平区在做好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通过“让文物和历史说话”,生动讲述“明史故事”,逐步推动“文物活起来”,促进文旅融合,实现惠泽人民群众,服务乡村振兴。

  在明十三陵即将迎来申遗成功20周年之际,2022明文化论坛在昌平区举办。本次论坛以“焕新明文化,赋能十三陵”为主题,专家学者们分别围绕“明文化价值挖掘与创新提升”“明十三陵世界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十三陵区域发展与文旅融合”以及“文化遗产与新媒体”等内容进行线上研讨,广泛交流,为昌平打造全国明文化中心献计献策。

  随着明文化研究和文旅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入,昌平区将切实擦亮“明文化”金名片,为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明代把中华文化发扬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向世界全面展示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明十三陵是明王朝两百多年历史最集中和完整的见证,明朝16位皇帝,有13位埋葬在这里。在一定意义上,明十三陵就是一部浓缩的明代历史。

  群山之内,碧水蜿蜒,十三座帝陵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东西北三面山麓,与绿水青山融为一体,形成一幅气势磅礴的宏大图卷。

  踏上笔直幽深的总神道,走过造型精美的石像生,长陵楠木结构的祾恩殿巍峨壮观,呈现在人们面前。长陵两侧,一座座帝陵依次排开。

  石结构的定陵地下宫殿中,璀璨夺目价值连城的珍贵出土文物,展示着明王朝的富贵华丽。形制完备建筑完整的昭陵,集多种传统工艺于一体,昭示着华夏文化的繁荣。

  明十三陵世界遗产文物古迹众多,除了十三座皇陵以外,另有总神道、各陵分神道、行宫、古桥、九龙池、妃子坟、太监墓、陵监、神马房、山口、兆域边墙等大量遗址遗迹。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历史信息,使明十三陵成为弘扬传播明文化的首选基地。

  明十三陵西部山峦之间,矗立着“天下第一雄关”居庸关。明代长城绵延六千多公里,是中国长城的主体,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明长城之中,昌平居庸关长城是京城西北长城的指挥中心,建有南北券城、城楼、敌台、水门等完整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关城内元代过街塔塔基云台,石雕精美,更成为民族文化融合的见证。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居庸关周边山峦重叠,溪水长流,植被繁茂,景色宜人,“居庸叠翠冠八景,雄关威峙甲九边”的赞誉流传久远,成为昌平区“明文化”的又一处重要标志。

  从明十三陵到居庸关,明代历史中的社会经济、典章制度、思想文化、文学艺术、天文历法等诸多方面皆蕴藏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和平”的和谐思想,“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理念,“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命规律,“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包容心态,“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规范,“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的心性修养,也都在此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

  明十三陵和居庸关长城这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全方位多维度地展示出我国明代的恢弘气象、多彩历史和灿烂文明。这些丰硕的明代文化成果,辉煌璀璨,是昌平区乃至北京市的独特优势文化资源,对于国人培养和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明十三陵永陵宁静的夜幕中,两束手电光照射出来。这是嘉靖皇帝的陵墓,两名护陵队员走过神功圣德碑亭,又循着甬道踏上宝城,仔细巡查每一个角落。

  这些护陵员都是土生土长的永陵村人。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很多人都是听着永陵的故事长大的。他们嘴里说不出什么深情的热爱,只是儿时就躺在陵墓青石板上晒太阳的孩子,早已把皇陵看作了自己的祖宅。

  IM电竞 IM电竞app

  历史记载,明朝灭亡后,守卫明十三陵的人员从军队变成了普通百姓。出于怀柔汉人的考虑,清朝统治者不但对陵区进行妥善保管,还从北京周边地区迁来不少人口,拨给田地开荒守陵,并由此形成了一个个以陵寝名称命名的自然村落。至今仍有很多村民以守陵为业。

  明十三陵兆域面积广阔,文物古迹IM电竞 IM电竞平台数量多,涉及众多的村庄、社区,以及中央、市、区属单位。为了便于协调联动,根据《昌平区明十三陵保护管理办法》,由区政府牵头,建立了明十三陵保护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指导区属各职能部门,研究确定明十三陵保护管理目标和任务,协调解决明十三陵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共同做好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

  明十三陵管理中心有计划地引进和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打造高水平专业人才队伍,做好保护管理。同时建立健全群众参与的保护机制。有计划地广泛、深入宣传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和保护的科学方法,努力增强民众对明十三陵的保护和尊重意识,鼓舞激励民众参与文物保护,营造敬畏历史、敬畏文化、珍爱文物、传承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明十三陵地区的山水风貌、自然环境既是文化遗产的组成要素,也是保护和展示的重要内容。在保护好陵区建筑的同时,昌平区还注重山体、水系、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护,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恢复历史水系。

  明十三陵拥有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是一座集山川形胜、人工建筑与自然生态于一体的大型天然博物馆,拓宽展示范围,丰富展示内容,创新展示手段,可以更好地体现明文化中所蕴涵的优秀精神特质和人文底蕴。昌平区通过全面系统梳理明代文化,力争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传播出去。

  目前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均展示皇帝陵寝建筑形制。长陵侧重展示现存的古代地面建筑,定陵侧重展示玄宫制度,昭陵通过复原展示明代帝陵建筑制度,神道展示石像生序列和石刻艺术。

  明十三陵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2722套、共5118件,其中珍贵文物1058件套,数量多、品类全、等级高,文物价值极其珍贵,文化内涵极其深邃。

  近年来,明十三陵管理中心积极打造精品展览项目,2021年与首都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合作,出借18件文物,参加《1420从南京到北京》特展。完成神路展厅改造,推出《擦亮金名片——明十三陵历史影像展》,通过部分珍贵的历史图片、文物图片和景观图片等展现明十三陵独特的历史魅力。

  同时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丰富传播IM电竞 IM电竞平台渠道,让更多的文物走出库房、走上线展、汇入云端。另外,结合明十三陵博物馆建设和明文化的特点,研发富有创意、有市场潜力、能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精神特质的文创产品,让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多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本次明文化论坛期间,即设置了3个不同的展示区,展示昌平区的明文化资源。分别为数字互动体验区,采用“元宇宙+数字化+沉浸式IM电竞 IM电竞平台”及声光电融合等科技手段,打造数字化体验场景;“世遗宝藏 大明风华”明十三陵历史文化陈列展示区,通过多方联动展示金银器、丝织品、石构件、玉件和首饰等出土文物珍品60套105件,有20余件文物是首次与大众见面;摄影主题展示区,作为历史文化陈列展的延伸展览,集中展示三彩香炉等文物21件。这些展览提炼和展示了“明文化”精髓,突出了明十三陵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内涵。

  明文化论坛logo用“明”字篆体,以明十三陵石像生之“象”变形,寓意“太平有象”。据了解,选择石像生之“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1954年毛主席一行在考察明长陵后,曾在神路大象前留影。这一设计着重突出了其中的历史意义,结合历史悠久的印章技艺,标志构成阴刻的形式,彰显出明文化论坛的历史厚重感和时代印记的特征。

  IM电竞 IM电竞app

  明十三陵世界遗产logo的设计不仅包含了系列遗产“明清皇家陵寝”的全称,还有明十三陵遗产地的名称。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报审同意后,形成最终的表达形式。明十三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近20年以来,在文物修缮、展览展示和数字科技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为推动我国世界遗产的保护积累了重要经验,更为全球相关类型世界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辆单车,穿越明朝。如今,在昌平有一条网红骑行路线,就是环绕明十三陵景区的“穿越明朝历史”骑行线路。在平坦幽静的乡村公路上,从一座座庄严宏伟的皇陵旁通过,仿佛进入了一条时空隧道,雕梁画栋的古建,绚烂多彩的山景,一切尽收眼底。骑行者自己好像也进入了一幅山水画中。

  近年来,昌平区注重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广泛惠及民生,带动居民创业致富,提高生活品质,让群众在实际获得中增进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解认同。让文化遗产融入百姓生活,回归社会,服务大众,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方面借助明十三陵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以明文化为主题、长城文化为补充的国际文化旅游名镇,推动文物保护、文旅发展和乡村振兴。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切实推进文保规划和文旅发展规划编制。整治明十三陵周边环境,加强周边区域风貌管控,改造提升沿途沿线景观,再现明十三陵历史风貌,唤起民众的历史文化记忆。

  另一方面探索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新路径,用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旅游持续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文明和文化引领,提升生活环境品质,优化文化产业发展,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推动城乡一体化,提升有效治理,实现文脉传承与产业转型协调、生态涵养与旅游休闲结合、生态宜居与服务配套匹配、城乡治理与协同管理统筹协调。

  同时策划明文化主题旅游探访线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积极调整旅游发展模式,加强与其他文化景区、文博单位的联动,适应当前从大众旅游到分众旅游的发展趋势,推进旅游产品的多样性,根据游客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发展多种特色文化旅游,开辟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相融合的主题游径,形成多种文化主题的旅游线路,串点成线,带动全域旅游发展。

  作为此次明文化论坛的线下“主阵地”,明十三陵景区游客中心经过一年的酝酿、设计、改造、提升,在论坛上以全新的姿态正式亮相。据了解,游客中心建筑面积约3033平方米,原为景区已停业经营场所。昌平区运用城市更新思维“就地取材”,对标5A级景区相关规范要求,提级改造空间场地,打造具有标识度的游客服务集散地、体验中心、休闲功能区,推动明十三陵景区一体化运营、标准化服务、高品质体验,提升景区整体品质。

  昌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西汉开始设县,到明代升为昌平州,筑有永安城和巩华城,是一座行走在历史古籍中的城市。据了解,此次论坛闭幕后,昌平区将持续举办明文化论坛、明文化节等品牌活动,并将在明文化体系塑造中突出数字体验,同步更新优化文物展览,引入品牌文艺汇演,打造“永不落幕的论坛”。

  近年来,昌平区对世界文化遗产精心保护、深入挖掘,建立了完善的保护体系,并依托历史文脉,遵从山形水势,科学规划了永安城、巩华城和政府街改造更新,加强对空间格局、整体风貌的规划引导和管控,塑造枕山望城、绿水穿城、史话融城的城市特色风貌,充分展现了昌平城市魅力。

  IM电竞 IM电竞app

  下一步,昌平区要深入贯彻落实的二十大精神和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要求,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积淀转化为文化软实力、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发挥昌平作为北京“三条文化带”唯一交汇区的优势,推动明文化的研究和文旅融合发展,推进首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繁荣,为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不断增光添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