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行走沧桑:寻访惠IM电竞 IM电竞平台山摩崖轶事三则
编者:2022年即将过去,我们曾经走过的日子变为历史。本文作者是一位人文访古爱好者,这一年他行走在惠山的山野草丛和历史沧桑之间,寻找那些湮没在岁月尘土中的古人印痕,那些有着历史人文价值的碎片,自得其乐。在辞旧迎新之际,发布这样一篇文章,表达我们对历史的珍重,对现实的欢喜和对未来的探索。人生就是一场行走。在新的一年里,希望得到更多历史文化写作者和文学创作者的支持和赐稿。江南、历史、文化、人文、经济、文学和IM电竞 IM电竞app非虚构,过去和未来,责任和希望,都是我们坚持的主题词。
也就是在四年多前的2018年3月,春寒料峭,一时兴起,从月初3月2日始,开启惠山九峰九坞访幽之旅。自第一峰(头茅峰)白石坞,由东向西逐峰逐坞,不走寻常路,一探峰坞泉石等古迹,二探峰坞摩崖。
依据志书等古籍按图索骥,有已失传的要反复多次来回寻访。差不多是一周一峰坞,一晃就到了月底27日,这日来到第七峰下望公坞。循着七十二个摇车湾,一路边走边看,过离垢道院,登到半山腰歇息平台,望见右上方十多米石壁,隐约似有摩崖。沿着崎岖小道走到石壁下,有一大平台,几个壮汉在吭哧吭哧的练功,知道这就是来到了旧张仙殿故址。往左边一看这就是旧时闻名的珠帘泉水帘洞及石潭,虽然没有古书描述的溅激如珠的水帘奇景,却也泉水叮咚,源流不断,只觉得一阵心旷神怡。潭右边高大岩壁,落款“大明天启”的“水帘洞”三字摩崖,苍劲古朴。下面“珠帘绻雨”四大字摩崖,更是典朴华美。“珠帘绻雨”右面石壁,是一块通体石刻,像是通体大字,又像是一幅岩画,不觉得心头一喜,不会是惠山还存有岩画一绝吧?回来后咨询惠山通周满意老师,才知道是通体“僊”字摩崖。
石壁下来到平台,站在潭边与体锻的几位聊起了天。聊着聊着,无意中眼角扫到地面,一个机灵,只见土平台东南角靠近石潭的坎基处,仿佛露出有“空潭 平”等几个字,一个毫不起眼的地方。浑身来了精神,用手拣,用树枝扒,慢慢地挖开清除掩埋着石壁的小石块,一个基本方正的摩崖石刻全部显露了出来,随手拿桶中水擦拭,显现三竖排十二个隶字“空潭泻春平湖王绶章次宣题”。一旁体锻的几位都拥了过来,其中一位奚先生惊讶地说,“我们在这里好多年,几乎天天在,只看到上面的大字,从没想到和发现下面这个小地方角落,还藏有石刻。”我笑了笑说,“你们的注意力是练功,我的注意力是石刻,蛛丝马迹找刻字,各有所长嘛。”
“空潭泻春”,篆刻于珠帘泉水帘洞石潭边,贴切含蓄,内涵深刻。正是近正午时分,只见一缕斜阳铺洒在晶莹奔流的珠泉石潭,就如披上了一身春的盛装,一泻如注。查了出处,“空潭泻春”,典出(唐)司马图《洗炼》:犹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月返真。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一直不解,王绶章,这清末有名的书画家,在珠帘泉西北方登山道入口,还刻有隶书“上有飞瀑”摩崖,在石门还刻有隶书“明皇太始”二十八字摩崖,且都在显眼处,唯独这寓意深刻、篆功精美的“空潭泻春”,却龟缩在这不为人注意的石潭边角处,几乎被掩埋湮灭。最近查了资料才知道,原来王绶章其父是王成瑞,上面石壁“珠帘绻雨”与通体“仙”字摩崖均为王成瑞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所篆刻,王成瑞还在石门天然石龛白云洞,篆刻“白云深处”摩崖,此时王成瑞为原无锡知县吴观乐幕僚。珠帘泉处岩壁已无下笔处,王绶章选在其父篆刻摩崖下方,在石潭西边的坎基小石壁上,见缝插针,留下刻石,也是无奈之举,却为惠山乃至锡地留下不可多得的宝贵遗珍。好在如今已经重见天日!
“望阙岩”摩崖,是无锡惠山的一处古迹,有着动人的传说,但一直未曾亲见。心心念念,难以割舍,直到最近,经一番寻觅,才得以消散历史的迷雾见其真容。
明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明世宗朱厚熜登基。五月初一,言官御史周宣上疏起用邵宝等旧臣。五月十五日朝廷再次诏命邵宝任南京礼部尚书(前正德十四年九月明武宗曾下旨邵宝任南京礼部尚书)。七月邵宝上《乞终养》七疏,再次谢任南京礼部尚书,乞请终养八十老母,言词恳切。八月十一日明世宗朱厚熜恩敕准邵宝谢任南京礼部尚书,从其乞终养之请。皇命送达无锡邵府,文庄公感激涕零,即从城中冉泾上离家到四年多前落成于惠山之麓的二泉书院,穿芒鞋、策竹杖登上点易台上方惠山头茅峰半山腰的巨岩,遥望西北方向的北京城,百感交集,不禁想起自己三岁丧父,亲族无靠,全赖母亲一人含辛茹苦,扶养成人,督其读书。取得功名后长年宦游在外,无弟无子,疏于照料,现今母亲年事已高,总算遂了自己心愿,准于终养能侍奉在老母身旁尽子之责。点上焚香,邵宝由仆人扶着伏石三拜,口中念念有词,诚祝新帝“万寿无疆”,随将此石命名为“望阙岩”(望阙,遥望京城宫阙之意)。下山来到书院,邵宝迅即挥毫书篆“万寿无疆”四大字,令刻师在“望阙岩”镌刻石香炉和“万寿无疆”四字。
邵宝题《望阙岩》诗:东南海一隅,天阙勤望眼。登拜想氤氲,殿上香炉篆。作《闻诏从侍养之请》诗:十年七疏为亲辞,始荷天恩遂我私。敢谓孝诚真恳切,故知仁闵不遐遗。孤鸿偶与风云际,寸草仍沾雨露滋。独对青山还点易,何时定是报君时。又赋《超然堂成》诗记“望阙岩”拜祭始末:一泉一石皆君赐,敢谓山林远庙廊。鹿洞胜游空旧榻,颍川奇梦有今堂。厓悬老树冬逾劲,畦引清流岁不荒。久矣吾衰还策杖,西岩北望拜焚香。
世事多舛,沧海桑田,330年后,邵宝八世族孙邵涵初,重修满目疮痍的“二泉书院”,“望阙岩”上邵宝题篆镌刻的石香炉和“万寿无疆”字等已不存。为铭记先文庄公历史遗迹,邵涵初遂题篆“望阙岩”和“万寿无疆”,补镌刻在巨岩上。
时光到了今天,又过了170年,这邵文庄公“望阙岩”历史遗迹和吟泉先生补镌的摩崖石刻还在吗?这“望阙岩”又雪藏在惠山之峦哪个旮旯呢?
这些年,寻访惠山历史古迹和遗存,成了退休生活的一大主题,这“望阙岩”自然也一直萦绕在心中。多年来转遍了惠山第一峰头茅峰山腰,露出的巨石几乎看了个遍,但都漫无踪迹,不得要领,只能一次次的无功而返。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2年初,疫情吃紧,在家读读旧书聊以度日。以前对记载惠山人文名胜的经典史籍,邵宝润定的《惠山记》和邵涵初撰的《惠山记续编》,仅是浅尝辄止的跳跃式阅读,这回决心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细读一番。某日读到邵涵初《惠山记续编》卷三胜览·海天石屋:“海天石屋,在白石坞崖下。咸丰乙卯涵初建。当新月岩、望阙岩之下。”不觉浑身一振,豁然开朗。望阙岩在海天石屋的上方,海天石屋前几年邵文龙先生已发现,三年前曾在文龙先生指引下去察看过。海天石屋上方紧靠围墙,那围墙外上方不就是望阙岩吗!再度来到听松坊深处的海天石屋,看准该段围墙方位和右边人防区方位,心中默念“望阙岩”就快呼之欲出了!
那段日子无锡公交停运,过后部分恢复。5月15日是星期日,早晨起床时似乎有个声音在耳边响起,“去望阙岩”。用过早餐,着便装去惠山脚下。惠畅里公交站下,原可抄对面小路通桃花坞,因疫情防控已堵,转而向东于绿化工程建筑公司那路进山,再转向东的山路往白石坞围墙处进发,不多远即到那海天石屋段围墙处。墙脚处兀立一石,看有小道可登,向上走了一、二十步,东瞧二米多有巨石,透过竹林荆棘丛隙,隐约见岩石立面有石刻字。强抑住内心的兴奋,奋力分开竹丛,忍着刺痛拨开荆棘,哈,刚劲秀丽的铁篆体,“万寿无疆”四个镌刻的大字映入眼帘。啊,三分钟就寻觅到,这就是梦里寻你千百度的“望阙岩”!此时,大脑内腓肽一下爆棚,兴奋愉悦的心情无法形容,难以言表。多年来的纠结,跋涉山野的劳累,臂膀上滴血的刺痛,瞬间一扫而光!
第二天星期一(16日),约了同道云良兄,带上工具再登望阙岩,砍去小竹林,剪去荆棘丛,辟出一条登岩小路,扒去岩石上方复盖着的厚厚的足有二、三十厘米的植被土层,揩去尘埃,“望阙岩”三个铁篆镌刻大字露了出来,两人不由得又是一阵欢呼雀跃!
佇立“望阙岩”古迹,遥想五百年前的一幕,心潮起伏。“万寿无疆”固然具有封建色彩,但自古忠孝难两全,邵文庄公不恋高位,尽子人伦,这种闪耀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尚情操和精神,于今不也是值得大力倡导发扬的吗!
锡山西南麓白浪庵前旧有“仙姑池”摩崖。乾隆三十年(1765),秦瀛等在锡山石浪庵前得泉筑池,名“仙姑池”,在仙姑池后巨岩石壁篆刻“仙姑池”三大字摩崖。(清)邵涵初《惠山记续编》:“仙姑池,在锡山石浪庵之前。乾隆三十年,邑人秦瀛,刘松苓、鲍汀信宿是庵,见灌莽中有泉喷出,搜剔得石。石上有‘仙姑池’三字。”
“仙姑池”得名未记来历,推断缘由可能是为,锡山石浪庵前东南麓,旧有“八仙石”,石形如墩者有八。右面第三墩下,有一石池常有水。每到清明日,人掬以洗目,故也称“仙人洗面池”。邵宝《惠山记》:“仙人洗面池,在锡山东南,石圆有郭,若盆然。窍通山腹,积水饮数百人,大旱不竭。”左面下有石,名“童子石”。原石旁有井,明代即已湮。“八仙”有“何仙姑”,“八仙石”西北麓旁得泉,“仙姑池”取名可能出于此。
“仙姑池”及摩崖,在锡山白浪庵前。明末清初王永积《锡山景物略》记:“石浪庵,在锡山之半,类巨石,嵚空湓湧,不风自浪,庵遆结其上,面西南,启牎眺五湖,清广二溪,烟波骀荡,晴雨皆宜。”(清)邵涵初《惠山记续篇》记:“石浪庵,在锡山之半。巨石数十,耸峙起伏,如层波迭浪,故名。庵创建于前明,屡经葺治。国朝雍正间,诗僧读彻尝寓焉,名流皆有题咏。咸丰丁巳(1857)季秋,徐徵重修。并重浚锡泉、仙姑池。”
自从咸丰丁巳徐徵重浚“仙姑池”后,又经这160余年,这“仙姑池”泉和“仙姑池”摩崖还在吗?按理说,与惠山高山峻岭修竹茂林荆棘丛生不同,锡山特别是锡山南坡,相对树木稀疏,岩石祼露,又没经开采和建设明显破坏,这泉池和摩崖存在的可能性极大,寻访的难度也不应该大。
寻访惠山南北全部山峰后,已是夏秋之交。9月的一天上了锡山。石浪庵上方有个平台,一位大叔赤裸着上身在练身体,试着问询是否知道这“仙姑池”和“仙姑池”摩崖。这位大叔倒是知情者,答说:“就在庵前石壁下方”。下去在石壁下方转了几圈,池及摩崖毫无踪迹,只能悻悻而回。在朋友圈广为查问,也无人知晓。以后隔一段时间就到石浪庵石壁下方去寻找,并把范围扩大到石浪庵下东南和西南区域,都无成效。倒是在石浪庵前顺坡到山脚,不到锡惠缆车站处,看到东倒西歪的“石浪开山 暎岚大和尚”的墓碑。后来又去了多次仍然无果,慢慢地就把它搁置到一边了。
这次,受“望阙岩”摩崖发现而激奋,近两个月在着手纂撰惠山自南朝到今的摩崖石刻汇篇。写到第九篇“仙姑池”摩崖,只能遗憾的告知读者,多年寻访无果,存灭与否不得而知。这“仙姑池”摩崖成了一块心病。
也是心心念之,实有不甘。心里思忖,“仙姑池”和“仙姑池”摩崖没理由会被毁,是否岁月沧桑,被植被绿苔或沙石掩没了。九月六日,约了一起挖掘发现“望阙岩”的同道云良兄,事先嘱其带好扒子,再试着去石壁下扒掘寻觅一次。
早上8点刚过,就出门上锡山,先到了待修复的废石浪庵,第一次进入看到观音石像,凝视片刻就出庵门,下山从东沿石壁朝庵下方进发。该不是观音显灵吧,我第一眼就看到发现庵正前方石壁下,沿石壁往南有一段约二米多长约一尺许高的古朴石墙,这不就是“仙姑池”的池壁吗!接石壁的池壁还向外有一段弧形,是为了多将石壁缝泉水引流到池。试想谁会平白无故的在石浪庵下山地砌甃这石墙?挖去池内一大堆筋筋蔓蔓的山泥,泉池东部逐渐明朗。池确定了,那就赶快找摩崖。看池底部高起的石岩上没有刻字迹象,猛一抬头,池后巨型石壁,右上方约一人高的平坦处,似隐约有竖排刻字痕迹。细看中间一字“姑”的右半边“古”清晰可辨,第三字“池”的右半边“也”轮廓可认,再细看第一字“僊”的右半边上部“西”也能认清,这就确定了这就是“仙姑池”刻石摩崖。赶紧去山下池塘取水来擦拭,仔细端详,“僊”“姑”“池”三字逐渐摹拟出现。两人一阵欢呼雀跃!一番辛劳困苦随之烟消云散!
9月10日中秋日,来到龙光寺,石浪庵属龙光寺管理。寺当家僧灵伟法师徹宏师傅很兴奋,迅即跟着我来到庵前石壁下“仙姑池”及摩崖现场察看。把“仙姑池”及摩崖情况移交告知给寺主。
至此,我计划中的惠山之麓最后一处摩崖古迹寻访,圆满完成。古人摩崖石刻以流放存世,但世事翻覆,岁月沧桑,许多旧迹被掩埋于历史的尘土之中。寻找它们,发现它们,让它们再次展现,这就是我的快乐和兴趣所在。访古,不为名利,只为兴趣和快乐。明年继IM电竞 IM电竞app续。IM电竞 IM电竞平台IM电竞 IM电竞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