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IM电竞 IM电竞平台书画苑书画知识---“金石学”中的“石刻”

2023-02-05 10:00:47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IM电竞 电子竞技平台IM电竞 电子竞技平台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特别是其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广义上还包括竹简、

  金石学形成于北宋时期,欧阳修是金石学的开创者,赵明诚的《金石录》提出金石一词。清代

  影响,金石学进入鼎盛。乾隆年间曾据清宫所藏古物,御纂《西清古鉴》等书,推动了金石研究的复兴。其后有《考工创物小记》、《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

  、砖瓦、封泥等开始有专门研究,鉴别和考释水平也显著提高。清末民初,金石学研究范围又包括新发现的

  集大成的学者。朱剑心《金石学》、马衡著《中国金石学概要》,都对金石学作了较全面的总结。

  清杨守敬《寰宇贞石图》,所收皆碑刻之较知名者,日本出增补本,影印甚精。

  (以下内容根据黄永年《碑刻学》绪论讲义整理)石刻分类:碣:石刻文字始于秦,以春秋时之所谓《石鼓文》为最古,其制似鼓,其数为十。其后秦始皇帝东巡刻石颂德,邹峄山、泰山、琅邪、碣石、会稽各一刻,之罘二刻,就可稽之琅邪、泰山二刻均四方若锥体之去其尖者,与《石鼓》虽微有方园之别,实同一体制,其时名之曰“碣”,《说文》所谓“碣,特立之石”是已。碑:先秦已有“碑”,但如《礼记·祭义》:“君牵牲……既入庙门丽于碑。”《檀弓》:“公室视丰碑。”郑注:“丰碑,斲大木为之,形如石碑,于槨前后四角树之,穿中于间,为鹿卢下棺以繂绕。”知其时之碑止是木质,树于庙门以丽牲,树于槨四角以下棺,与其后石刻之“碑”有别。立石碑刻文字始于东汉,汉末以后遂通行而居石刻文字之首列。其形制有“碑阳”刻正文;“碑阴”或空白,或刻正文外有关文字;有两“碑侧”,或刻有关文字或空白,唐以还又多有文饰;亦有正文字多转刻至碑阴以至碑侧者;碑阳正文上多有“碑额”,亦曰“碑头”,多题“△△△△之碑”,若文字之有题目。汉碑当碑额处有圆孔曰“碑穿”,且往往偏而不居正中,盖先秦丽牲、下棺之遗制;唐以还碑额多有浮雕或其它文饰;汉碑多立土上,唐以还又有“碑座”,亦曰“碑趺”,刻石作龟形。明谢在杭《五杂俎》等书有“龙生九子”之说,谓其一曰赑屃(屭)好负重用以驮碑,实本《西京赋》“巨灵赑屃”(薛综注:赑屃,作力之貌也)而生造故实。《唐会要》卷三八“葬”谓“旧制……五品以上立碑,注螭首龟趺,上高不过九尺;七品以上立碑,注螭首方趺,趺上石不过四尺”,足证赑屃负碑之诬。清中叶以前上至宋明时拓本多止拓正文,兼及碑阴、碑侧、碑额,中叶以后金石之学大盛,始有拓及文饰者,然碑额浮雕及龟趺均不易拓,必至碑下始得见真相。碑以所刻文字,又区别为:(一)墓碑:为数最多,举例如东汉《郑固》、《孔宙》、《衡方》、《鲁峻》、《袁安》、《袁敞》诸碑,魏《曹真》、《王基》二残碑,东晋《爨宝子碑》,刘宋《爨龙颜碑》,北魏《郑羲碑》(摩崖上下二刻),《高贞碑》,唐昭陵陪葬诸碑,唐宋以还益多不可胜计:复有释道身后之碑亦与墓碑同种,如北魏《根法师碑》,唐《道因法师碑》、《信行禅师碑》、《不空和尚碑》、《大达法师玄秘塔碑》、《圭峰定慧禅师碑》,均僧徒,如唐《孟法师碑》、《魏法师碑》均道士,释多于道,道本非释敌,不能如佛教之得朝野倾心也。(二)功德碑:颂皇帝如唐玄宗时吕向《述圣颂》、代宗时元结《中兴颂》(摩崖)。颂长吏如东汉《曹全碑》、《张迁碑》,北魏《张猛龙碑》。纪武功如东汉《裴岑碑》,唐《姜行本碑》。旌孝思如北齐《陇东王感孝颂》。表先贤如北魏《吊比干碑》(翻刻),唐《兖公颂》。(三)寺观祠庙:佛寺如北魏《晖福寺碑》、《南石窟寺碑》,隋《龙华寺碑》、《龙藏寺碑》、《启法寺碑》,唐《昭仁寺碑》、《等慈寺碑》。又与佛寺佛教有关之唐雁塔《三藏圣教序记》、同州《三藏圣教序记》、集王书《圣教序记》、王行满书《圣教序记》及隋之信州、邓州、青州、潞州、梓州诸《舍利塔铭》亦可为附庸。道观如唐《白鹤观碑》、《麻姑山仙坛记》、《重修东陵圣母宫碑》。5僧怀素草书,今存北宋重刻残文,曰《东陵圣母帖》。祠庙则以孔庙为多,如汉《乙瑛请置百石卒史碑》、《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史晨祀孔子奏铭》、《史晨飨孔庙碑》,6通称《史晨前碑》、《后碑》。唐《孔子庙堂碑》;五岳次之,如汉《西岳华山庙碑》,北周赵文渊《华岳颂》,北魏《嵩高灵庙碑》,唐《北岳府君碑》;余如前秦《邓太尉祠碑》,7祠魏将邓艾。唐《诸葛堂碑》,亦皆前贤之祠庙也。(四)其他杂刻之碑,有:(1)诏敕文牒:诏敕如唐有太宗《少林寺赐田敕》,8刻《少林寺碑》之阴。有玄宗《令长新诫》,宋有太祖《戒石铭》,徽宗《辟雍诏》、《大观圣作碑》,而元《圣旨碑》之存者尤多,皆用白话书,蒙古君主初不通汉文,不解修辞也。文牒则如北宋景祜元年《中书门下牒永兴军》石刻牒文,二年《中书门下劄永兴军》石刻劄子之属皆是。(2)地图:如北宋吕大防《长安志图》残石,伪齐阜昌七年《禹迹图》、《华夷图》,苏州又有南宋《平江图》、《地理图》之属皆是。(3)界至:记“四至”盖始于汉,敦煌吐鲁番籍帐均记田亩四至,铭诸石刻则曰“界碑”、“界至碑”、“四至碑”,佛寺则曰“界相碑”。如唐《丰乐寺大界相碑》,北宋《栖岩寺四至记》,南宋《常熟县经界记》等皆是。(4)医方:传世较先者有北齐《都邑师道长治疾方》,与造像记同刻一石,耀县有三石刻医方,传为孙思邈《干金方》。(5)书目:杭州有元《西湖书院重整书目记》,列书目于碑阴。墓志附塔铭买地券:墓碑立墓前以表逝者功德,然恐日久损毁,遂别于墓圹中置石刻记逝者姓氏简历,俾历时久远尚可稽考。事盖始于东汉,光绪末山东峄县所出《临为父作封记》即是其物。同时孟津所出东汉砖刻之志姓名、籍贯、刑罚及年月者,亦彼时丛葬刑徒之志。西晋时此类石刻有所谓《荀岳墓题字》、《魏雏柩题字》、《石尠墓题字》、《石定墓题字》之属,然尚未有墓志之称,即形制亦广狭不一,无定式也。循至南北朝时,始有墓志之称,其形式亦大体划一为四方之石板,上多刻棋子方格,多小楷书,北齐隋志则间有八分书,唐志复有行书,有在志之阴面刻家属姓氏者,曰“阴”,有刻在侧面者,曰“侧”,惟正面不曰“志阳”,与碑有“碑阳”、“碑阴”、“碑侧”者不尽同。又有志上加同式方石以护志文者,曰盖,盖文多以小篆或正书刻“△△△△△△墓志铭”之属,仿碑刻之制也。精者则于志、盖之四侧刻纹饰,更有于盖上四周刻纹饰者,亦碑额碑侧有浮雕及纹饰之例。复间有于盖之左右施两铁环,以便提取者,又有志盖悉仿龟形如北魏《元显儁志》,均特例也。此种墓志南朝较少,北朝IM电竞 IM电竞平台为多。南朝志石出土者旧以刘宋《刘怀民志》为最早,建国后南京附近复出土东晋《谢鲲志》、《刘谦妇刘氏志》、《王兴之志》、《刘剋志》、《虎志》、《王闽之志》。齐有《吕超静志》。梁有《程虔志》、《永阳王萧敷夫妇志》。北朝以魏太和二十三年《韩显宗志》为最先,其后为数至夥,旧时出土之著名者北魏有《刁遵志》、《崔敬邕志》、《张玄(黑女)志》、《郑道忠志》、《李超志》。隋有《常丑奴志》、《董美人志》、《苏孝慈志》。民国时洛阳北郊出土元氏志及其他北魏将相大臣志益多,多为于佑任鸳鸯七志斋所得,后移赠陕西省博物馆。唐志国时洛阳出土者归张钫千唐志斋及李根源曲石精庐。建国后陕西出将相大臣之志颇有大而精美者,多在省博物馆及昭陵博物馆。宋志出土者较少于唐,且亦不得收藏者重视。元明以下之见著录者更鲜已!僧尼及居士不事棺葬而火葬,焚尸后入骨灰塔,故不曰墓志而曰塔铭。著者如唐《化度寺邕禅师塔铭》、《王居士砖塔铭》、《净业法师塔铭》、《兴圣寺尼法澄塔铭》之类。又有买地券,亦曰墓莂,多非真券,如吴《浩宗墓券》、西晋《杨绍墓莂》、南汉《马二十四娘墓券》,四至在虚无之间,四至实有之真券有唐《刘玄简墓券》。此亦兼具墓志作用,故附墓志并述。画像:画像起于汉,以西汉《鹿孝禹刻石》上之朱雀画为古。入东汉而大盛,多在今山东,次则河南、四川。其体制为平面浮雕,多雕古帝王、孝子、列女、义士及墓中人事迹,而上有题榜刻画中人姓名,犹近代之连环画格式。其著者有肥城之《孝堂山画像》(阴刻)、嘉祥之《武氏祠画像》(阳刻),皆为数甚夥。魏晋而还,斯风乃渐。唐宋碑刻上亦有画像,多为工细之线条画,如雁塔门楣石上所画佛寺庭院,《道德寺碑》碑阴所画女尼形象,均唐画之精美者也。造像:造像者,佛教信徒所造释迦、弥勒诸像之谓。北魏而还,始多石像。于方座之上,琢一佛或数佛,或立或坐,或有龛,或有背光,其记文则或刻于背,或刻于龛侧,或刻于座上。此外尚有四方如柱者,有高广如碑者,于其各面之上截凿龛造像,下截为造像记并题名,其阴侧或为多数小龛层累排列,或于龛侧或龛下题名。复有就崖壁凿龛造像者,谓之石窟像或石室,洛阳龙门尤其著者。《龙门造像十品》集于光绪年间,后拓为二十品,除《优填王》一种外皆北魏物,碑估又有拓《龙门五百种》者,则多隋唐人所造,亦初未能尽,然其小龛所题悉寥寥数字,实无足观。南朝造像则远不逮北朝之精且多。其后则杭州灵隐等地多五代时吴越造像,山东之临昀、嘉祥多北宋时造像。宋以后造石像之风遂衰。石像而外亦有以铜、泥造佛像者,造铜像之事多见《太平广记》释证门,今存铜像亦多北朝隋唐时物,小者止二三寸,大亦不过尺余,下有座,题记或刻于座,或刻于背,颇涂金。观《广记》知多供养于私宅,不必送佛寺也。泥像之在佛寺者概无题记,非治碑刻者所究心。止有所谓“善业泥”者,制同小铜像,背面有“大唐善业埿压得真如妙色身”阳文十二字,是以僧徒骨灰和泥模压而成者,清代大雁塔下尚间有之,嘉道时刘喜海尝检得若干,光绪时叶昌炽亦收藏两具,见《缘督庐日记钞》。道教亦窃佛像之制造石像,然为数甚少。其著者止北齐时阳文方格隶书之《马天祥造像》,原石久佚(传世拓本多翻刻,乾隆时王氏话雨楼藏真本有金农题签者为真),陕西耀县则有《姚伯多造像》尚无恙。石经:儒家经典刻石始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世曰《熹平石经》,计《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五经,《公羊》、《论语》二传,皆八分书,出蔡邕等手。石久残毁,东魏时尝自洛阳徙邺,北周迁返洛阳,隋开皇复运入长安,寻用为柱础,民国时惟洛阳有残石残片出土,其巨者为《周易》残石,上截归文素松,下截为于佑任所得而移赠碑林,未分售前全拓传世止十余通而已。曹魏石经刻于齐王芳正始中,曰《正始石经》,为古文、小篆、八分三体,止《尚书》、《春秋》。民国时洛阳亦出土残石残片,其巨者一面为《尚书》,一面为《春秋》,出土后石中剖,未剖拓片亦以希见珍。唐石经刻于文宗开成二年,楷书,世曰《开成石经》,为《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九经,益以《论语》、《孝经》、《尔雅》为十二经,又以唐张参《五经文字》、唐玄度《九经字样》为附丽,在西安碑林。至明嘉靖以地震颇有断裂损字者,王尧典按旧文集其缺字别刻小石立其旁,多纰谬,清康熙时巡抚贾汉复又补刻《孟子》。孟蜀广政七年相毋昭裔立石经,世曰《蜀石经》,为《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论语》、《孝经》、《尔雅》十经,北宋皇祜时田况又补《春秋公羊》、《毂梁》二传,宣和时席贡又补刻《孟子》,均有注。然久佚失,今止存残拓,尝归刘体智,已影印。北宋仁宗时立石经,有《易》、《诗》、《书》、《周礼》、《礼记》、《春秋》、《论语》、《孝经》、《孟子》九经,一行篆书,一行楷书。今存残石及旧拓残本。南宋石经为高宗所书,《周易》、《尚书》、《毛诗》、《春秋左传》楷书,《论语》、《孟子》为行楷书。今存七十七石。清乾隆五年蒋衡进楷书《十三经》,五十六年刻石,今存清故国子监,楷书作馆阁体,不为世重。以上悉立太学国子监者。此外尚不乏零星刻石,其著者为唐玄宗天宝四载所立御注《孝经》,御书八分体,四碑合成一柱,世曰《石台孝经》,亦在碑林。佛经刻石。其形制有摩厓、碑石、经幢之别。摩厓以北齐为盛,以山东、河北、山西、河南为多。如泰山经石峪之大字《金刚经》,论者谓即北齐时物。碑石以河北房山所刻《大藏经》最有名,始于隋大业中僧静琬,唐人继之,至辽始毕工,初皆封锢,今已整理传拓(北京法源寺有专室陈列部分拓片、原石)。经幢如柱而八棱,上有盖,下有座,大者寻丈,小者径尺,多刻《陀罗尼经》,以唐刻为多,清叶昌炽广蒐拓本,颜其居曰“五百经幢馆”。道经之刻石碑,以老子《道德经》为多,今存者有唐刻五、宋刻一、元刻二,以唐中宗景龙二年龙兴观《道德经》为最古。此外尚刻《阴符经》、《常清净经》、《消灾护命经》等,为数寥寥,远不逮佛经刻石之盛。题咏题名:名胜古迹佳山水处多有前人题咏题名,或题诗,或“某年某月某日某某到此一游”之属。题壁者日久湮没,惟刻石得以传世。唐宋以前惟北魏郑道昭《登云峰山论经书诗》、《观海岛诗》、《登太基山诗》、《咏飞仙室诗》等为著,唐宋而还则为数至夥,如雁塔石刻门楣之唐宋元明人题名,苏州虎丘、杭州灵隐飞来峰、及长汀苍玉洞、广州九曜石等题名均见称于世。又旧碑刻上刊刻后人题名者亦多,如北周赵文渊书《华岳碑》上即有唐人题名累累,而《大秦景教流行碑》侧刻有道光时韩泰华题名,损及原石文字,颇为世诟病。又有职官及科举及第者之题名,亦始于唐代。今存者以开元时《御史台精舍题名碑》及大中时《郎官石柱题名》为著,科举及第之题名存者皆宋元以下,而明清进士题名碑之在北京者为数尤夥;皆有资于史学考证。建筑物器物刻字:上列诸项,悉以文字为主,即造像亦文字与所造佛像并重。至石质建筑物、器物之刻有文字,则以物为主体而附加文字而已。建筑物之刻有文字者,如:阙。东汉魏晋南朝皆有刻字之石阙。东汉嵩山《太室》、《少室》、《开母》三阙皆神庙之阙,为习汉篆者所宗法。墓道之阙,则东汉有《武氏》二阙、《南武阳》三阙在山东,《王稚子》、《高颐》等阙在四川,皆隶书,南朝梁阙在江苏皆楷书,其西阙之字皆反书。柱。唐宋寺观之石柱或柱础上间有刻字者,安阳所出凿孔之方石制间有“赵建武四年造泰武殿前猨戏绞柱石孔”,是传世柱础刻字之最古者。塔。塔盖,塔盘,塔座之石制者间有刻字,如登封会善寺之塔盖有北魏神龟三年刻字,苏州治平寺塔盘有隋大业七年刻字(已佚),陵县塔座有唐天宝六载刻字。黄肠。显贵者以柏木黄心者累棺外曰黄肠,至东汉则多以石为之,上记年号及尺寸数字。石人石兽。多宫室及冢墓前物,汉人有在其上刻字者。石人如曲阜鲁恭王墓前二具一刻“府门之卒”,一刻“汉故乐安太守麃君亭长”,皆汉篆,在胸前。掖县太基山有北齐郑述祖所造石人,刻“甲申年造乙酉年成”。建国后灌县出土东汉李冰石像,胸前亦刻职衔姓名。石兽之著者有东汉时刻狮子,隶书“雒阳中东门外刘汉所作狮子一双”一行。桥。江浙石桥多有刻宋元年号者,明清尤多。井。井阑刻字以梁天监十五年茅山道士作井阑为最古,宋元明清井阑刻字则在江浙一带多有之。石制器物之刻字者,有:幡竿石。寺院植幡竿之用,存者以唐开元时虞乡石佛寺一刻为古。石灯台。形近经幢而用以燃灯者,存者以唐天宝时洛阳、元氏二刻为古。石香炉。寺观祠庙用以焚香者。存者以石晋天福时密县超化寺、益都玉皇庙二刻为古。石盆。宋治平时苏轼所铭正定雪浪盆最为著名。石硙。刻字者有晋太康九年石硙。碑刻以纸椎IM电竞 IM电竞平台拓,曰拓本,亦作搨本,其事盖起于南北朝。《隋书·经籍志》载“一字石经《周易》一卷(注梁有三卷),一字石经《春秋》一卷(注梁有一卷),一字石经《公羊传》九卷,一字石经《论语》一卷(注梁有二卷),一字石经《典论》一卷,三字石经《尚书》九卷(注梁有十三卷),三字石经《尚书》五卷,三字石经《春秋》三卷(注梁有十二卷)”,是其佐证。碑刻虽石质坚固,日久亦易损泐。拓本时代早者损泐少,晚则损泐多,此旧拓之所以见珍。又有原石佚失,拓本仅存,遂成孤本或稀见之本,碑贾或好事者从而覆刻,则拓本又有原翻之别。故同一名目之拓本大有优劣,其价值之相去有不可以道里计者。旧曰碑估,多精此道,今治碑刻之学,亦宜讲求。旧拓与新拓:今存在之拓本以唐拓为最古,宋、明拓亦见珍于世,若清拓则多重乾嘉,以上均可谓旧拓。此外,亦有难定其时代而泛称为旧拓者。唐拓。真可信者为敦煌所发现唐太宗书《温泉铭》残存后半篇及长庆四年柳公权书《金刚经》,均裱成卷子,又欧阳询书《化度寺邕禅师塔铭》,存十二开。此外号称唐拓者多不足凭信。宋拓。传世尚多,多唐碑之煊赫者,如集王书《圣教序记》、欧书《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邕禅师塔铭》、《温彦博碑》、欧阳通《道因法师碑》、颜书《多宝塔碑》、李邕书《麓山寺碑》等。皆宋人习字所需,传世多者至十余本,少亦三四本。秦汉碑则止《石鼓文》、《西岳华山庙碑》等,已为数寥寥,南北朝存梁《永阳王萧敷夫妇志》,他无所闻。元止九十年,其拓本多混称宋拓,已难区别。明拓除上述诸唐碑外,多广及汉魏六朝。今东汉名碑如《礼器碑》、《乙瑛碑》、《史晨前后碑》、《张迁碑》等均以明拓为上驷。其明季出土如《曹全碑》之贵明拓更无论已。北碑至清中叶以后始为人所重,故明拓亦为数无多,如北魏《张猛龙碑》、隋《龙藏寺碑》、《常丑奴志》之明拓均见珍于世。清拓中之旧拓,又有清初(清人曰国初)及乾嘉(兼及道咸)之别。今存世碑刻颇多清初及乾嘉出土或蒐获者。如汉《韩仁铭》、北魏《郑羲碑》、龙门造像诸大品、《马鸣寺根法师碑》、《高贞碑》、《刁遵墓志》、东魏《敬使君碑》、《刘懿志》、唐《韩仲良碑》、《樊兴碑》等,均以清初拓或乾嘉拓为初拓,其价值不在明拓之下。若有明拓之碑刻,则乾嘉拓止称稍旧拓本,与初拓者价值高昂悬殊。清同光以来至民国时拓本,概曰近拓、新拓。除石已佚者外,多不为世重。然每有石质粗松,近数十年间又复剥泐不堪者,如《爨龙颜碑》之光绪拓本已较民国拓本多字,则光绪虽近拓固亦足珍贵。鉴别拓本新旧时代,最可靠是细审碑志某处文字是否缺泐,即碑贾所谓有“考据”处。前人已有专事此道者,其成果概见于《校碑随笔》及增补本中,虽未必尽属允当,大体尚可信据。惟民国以后至今日之存佚损泐,即增补本亦未能尽详,尚有待再补。至拓者所用纸张,宋有用麻纸者,明及清初多棉纸,其后或连史纸、或毛边纸。边远地区亦有用粗皮者。但凭此鉴别实不易,与纸色之新旧更无关(尝得乾隆初拓本《韩仲良碑》,连史纸如新拓,此犹清初印本书用连史纸者至今犹洁白如新也)。墨色。多黑色,精者用墨,劣者用烟煤,精者椎拓,劣者刷拓。椎拓又有重墨轻墨之分,重曰乌金拓,轻曰蝉翼拓。其新旧殊不易分别,有新拓置潮湿处生白霉者,亦有旧拓从未生霉者,惟乌金拓而有光者,则多清季民国时拓法。又有用朱或蓝色拓者,不多见,皆近拓也。名碑拓本有作伪者:(1)翻刻,详后节。(2)拓时将缺泐之笔道填蜡,或空而不拓,自刻一小石补拓。(3)用墨笔描填缺泐之字。填蜡(如《马鸣寺碑》)或补刻小石(如《石鼓文》、《石门铭》)总不自然,涂描则墨色有别,细审均不难发觉。孤本与希见本:石尚存则不得曰孤本,必石已佚失,止一份拓本传世者始得曰孤本。如明拓北魏《张玄志》(藏无锡秦氏),宋拓梁《永阳王萧敷夫妇志》(上博),宋拓隋丁道护《启法寺碑》(日本),唐太宗《温泉铭》残本(巴黎),宋拓褚遂良《孟法师碑》(日本),宋拓魏栖梧《善才寺碑》(日本),薛稷《信行禅师碑》(日本),宋拓李邕《法华寺碑》(上博),宋拓沈传师《罗池神庙碑》(日本),唐拓柳公权《金刚经》(巴黎),宋拓柳公权《神策军纪圣德碑》上半部(北图)等均其著者。希见之本,亦必原石在明清甚至近现代时已佚失,传世拓本已无多者,其珍贵亚孤本一等。明嘉靖时地震毁失之《西岳华山庙碑》,传世仅二宋拓,二明拓。明季出土之隋《常丑奴志》,唐《王居士砖塔铭》,前者久佚,后者久碎裂,拓本之完善者仅存数本。清初出土之北魏《崔敬邕志》、《司马绍志》、《司马昞志》,均未久即佚失,传世亦仅数本。隋《元公志》、《姬夫人志》及《董美人志》毁于太平天国及小刀会之役,传本亦至稀贵。清季民国时出土之北魏《常季繁志》、《元飏志》、《王夫人志》,均售日本而毁于大正年间大地震,传本之稀贵渐与《董美人志》等相埒。近三十年来所毁失之丰碑有唐《王忠嗣碑》、《等慈寺碑》,则其拓本日后亦将成珍品原石拓本与覆刻本:原石拓本者,专指有覆刻(亦曰翻刻)之原石拓本而言。覆刻盖三类:(1)原石已佚,以原石拓本仿刻一石,拓售以希善价,多墓志,以志小工省也。如清中叶所覆刻《司马绍志》、《司马昞志》、《王居士砖塔铭》、《董美人志》等均尚近真,近人所刻《张玄志》则粗恶不堪入目。《常季繁志》等亦有近真之覆刻。然据《校碑随笔》等尚不难辨别。(2)原石尚存,据少损泐之旧拓覆刻,以伪造旧拓牟利者。此事多清人所为,如《礼器碑》伪刻充宋拓、《张猛龙碑》伪刻充“冬温夏凊”本,均其著者。(3)原石尚存,另刻一石以应求索。如《皇甫诞碑》、《九成宫醴泉铭》、《多宝塔碑》、集王书《圣教序记》等均有覆刻以供学僮临写。余所见《等慈寺碑》、《郑羲碑》亦有覆刻。又《龙门二十品》亦多覆刻以应购求,至有刻于土炕上者。凡原石已佚,则原石拓本自至珍贵。否则亦平平无奇。影印本:摄影术发明始有用碑刻拓本影印之事。其事始于日本,清末民国初日本小林忠治为名手,常为罗振玉等影印旧拓,其后我国有正书局、商务印书馆等继而为之,于是前所列宋明旧拓、乾嘉原拓、孤本、希见之本均有影印传世,其功至著。影印大别复有四类:(1)照片本。摄影后按原大洗出照片即是。昔北京延光室多为之,流传以宋拓《房玄龄碑》照片为最著。(2)珂罗版本。摄影后制珂罗版印刷。以日本博文堂所印最精,且多装裱精雅。我国则以有正书局及艺苑珍赏社印者为多,商务印书馆及故宫博物院印者为佳,故宫用乾隆旧高丽纸所印尤古雅。建国后亦有珂罗版印者。惟珂罗版每版仅能印刷二三百部,故售价高昂。至建国前中华书局之珂罗版则无限印刷,遂多模糊且有版片碎裂而仍印刷之事。(3)石印本。建国前有正、中华所印最多,中华又有金属版本者,其效果与石印同,均止黑白两色,不能分浓淡,然价廉,得收普及之效。(4)胶印本。近年通行,颇似珂罗版而可无限印,故售价廉而物美,此法出而石印遂见淘汰。今国内廉价之印本及日本二玄社《书迹名品丛刊》,皆胶印也。以上各类影印之主要品种,别详《增补校碑随笔》。影印多据旧拓、孤本,已如上说,然亦有用新拓讹言旧拓者,复有用墨描之本以充宋拓者,亦有误用复刻者,如有正珂罗版印所谓宋拓《张猛龙碑》、《李靖碑》均经墨描,实皆明拓而已。又有以珂罗版印本染纸剪裱以充旧拓者,然字口光而平,与拓本不同,细审可辨。装潢:装潢,亦曰装裱,是我国特技,用于书画,兼及碑拓,而碑拓装潢复有其特殊性,即不能伸之过平,否则字画将转肥成墨猪。而其形式亦自有异,大别之有:(一)整装:可存碑刻原式,是其长,不便披览临学,是其短。今多用之旧拓或孤本,不忍剪坏故也。整装法又有三种:(1)挂轴式,与书画挂轴同。(2)背面裱托白纸,然后摺叠,工省价廉,且便于收藏。(3)犹恐损拓本,则仅将拓本四角粘于白纸上,不复裱托,然后摺叠收藏。(二)剪裱,亦曰蓑衣裱,便于观览临摹,但失原式。其装潢又有四种:(1)裱成单开,四周用白纸条或黄、蓝、黑纸条裱,亦有挖空镶嵌者,然后在两边粘合,亦曰蝴蝶装,但与蝴蝶装宋本书之粘处正相反。前后用厚纸板包纸,或蓝布、织锦以护之,亦有用木板者,则以楠木为上,银杏易裂,红木、紫檀太重实。(2)形似单开,实则连属,可拉成长条,曰经摺装或旋风装,与书本之经摺装即旋风叶相同。前后用纸板、木板与单开者同。(3)只裱一层,成单开,向外摺成书本式,线装。此种工值较廉。(4)粘于空白册子或旧书上,可自为之而不费钱。然册厚者中间必凸起。又凡装裱均须用薄浆,不知者以厚浆粘上,日后欲揭下重装亦不可得,最风景。此外,亦有省费省事不事装潢者,惟摺叠处日久易破裂,且易为虫鼠所伤。藏印题跋:旧拓之有藏印题跋,亦与旧本书同。其常见者明有文征明、王世贞、董其昌,清有孙承泽、王澍、何焯、黄易、翁方纲、王文治、阮元、吴荣光、徐渭仁、何绍基、赵之谦、孔广陶、费念慈、王懿荣、刘鹗、杨守敬、赵世骏、罗振玉等。然亦有伪造题跋、藏印者,题跋之伪者审字迹文理可辩识,藏印之伪者则刻法粗恶,印泥黯黑,可望气而定。亦有近拓而有藏印题跋者,如精者尚可把玩,粗恶者转损拓本,印可墨涂,题跋可撕去。然旧拓本有未经名家收藏、无藏印题跋者。西安旧帖铺多乾嘉时拓售之物,留至今日已为旧拓而初无藏印题跋。昔年得一《爨龙颜碑》乾隆前乌金精拓,亦无藏印题跋,而大胜有刘喜海藏印题字之影印本。IM电竞 IM电竞appIM电竞 IM电竞appIM电竞 IM电竞app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