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雅昌专稿 相约三月看文IM电竞 IM电竞app博新展

2023-03-04 03:23:57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我们结束了兴奋、热闹的春节长假,又回到了平静的日常的生活中。无论过去怎样,都让我们一起挥手告别,迎接三月。

  趁着春风和煦,各大博物馆中春节期间的热闹气氛还未完全散去,不如相约去博物馆看展吧!

  本次参展的江户文物,多数为江户时期真正的出口货物或北美的日本移民所藏传世品,后几经辗转,通过捐赠、基金会购买等方式入藏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具备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对于探究江户时期的艺术思想、工艺技巧、社会结构和对外交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华贵的金屏风、表现世俗生活的浮世绘至形态各异的茶碗,还有集聚江户精工之粹的印笼等,都反映出江户时代独特的文化内涵。

  桃花坞木版年画是苏州民间美术的代表,始于明,盛于清,继承了宋代的雕版技艺。本次展览作品“姑苏24节气食景图”融合苏博馆藏名家书画花卉、瓷器等元素,以最传统的桃花坞木版年画技艺,体现苏州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在美食中窥见姑苏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与岁时风物。

  100年来,几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IM电竞 IM电竞app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他们用富有灵气的手铲拨开泥土中的层层迷雾阐释长江黄河文明的起源,用夏、商、周三代文物梳理出定鼎中原的历史脉络。

  2010年河南省以“天地之中”为申报主题的历史建筑群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无锡是长江下游吴文化的发祥地和吴越文化的核心地带,吴越文化融入中原文明是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本次展览云集了110件/套北方中原地区和南方江淮流域出土的重要文物,旨在阐释长江和黄河文明的融合,最终汇聚中原的壮丽诗篇,可谓“铲释”江河文明,鼎立天地之中!

  三峡地区历史悠久,是中国远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而巴人就活动在这片土地上,在历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山海经》《华阳国志》《左传》《世本》等书中均有相关记载。

  历经多年考古发掘和历史研究,巴人的神秘面纱被层层揭开。本次展览将以三峡地区出土的一批巴人特色文物为基础,向观众讲述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巴人往事,展示巴人创造的独具特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从中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演进格局。

  社会捐赠是中海博馆藏最重要的来源之一。截止2022年7月,中海博共计20672件/套馆藏中,有超过10000件来自社会各界捐赠,占藏品总数的50%以上,其中重点藏品1235件。

  自2010年开馆至今,博馆首次以完整的一项展览、百余件受赠藏品,展示中海博的受赠成果,展示来自热爱航海事业的社会人士、航运管理机构及众多航运企业的捐赠文物,感恩社会与观众,总结经验及规律,传播博物馆的精神,传承中华民族航海文明和培育公众海洋意识。

  展览将展出香港两依藏博物馆藏80套/374件西方银器和杭州博物馆藏30余件馆藏珍品,分为“欧洲皇室与贵族银器”“银器与新兴资产阶级”“银器与社会身份”“银器中的艺术史”“‘蜡烛树’与欧洲烛台文化”五个单元。通过西方装饰银器的艺术特点,以“场景再现”贯穿展览主线,在“中西互鉴”的视角下,展示二百余年间欧洲社会与艺术审美趣味的变化,穿插中国传统工艺品,强调物质生活中的“跨时空”与“跨地域”的对比,反映中西艺术文化之间的联系。

  “薪火相传 绣韵流芳——汉绣保护成果展”以汉绣世家任本荣祖孙三代传承人作品为主体,展品涵盖装饰工艺品、戏衣剧装、宗教民俗、生活用品四大类,全面呈现汉绣的历史文化、技艺特点和艺术价值,是地区非遗保护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展览分为“锦绣相承”“奉道斋僧”“衮衣绣裳”“眉寿颜堂”“香闺绣阁”五个单元。不仅有人们熟知的“古黄鹤楼”“九头鸟”,更有许多特色绣品如“十八罗汉”、“老龙帐”、绣被椅披等此前很少展出的绣品。

  19世纪初帝国风格镀金铜钟 帝国风格,镀金铜钟,石头座。珐琅钟面,妇女和爱神天使,长34厘米,宽16厘米,高36厘米,带发条

  明末清初,随着欧洲传教士的到来,由欧洲人发明的现代机械钟表被带到了中国,当时来华的欧洲传教士都把西洋钟表当作礼物献给中国皇帝或王公大臣以求得支持,西洋钟表在当时已经成为中国人认识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媒介。本次展览展出19-20世纪西洋钟40件套,造型精美,极具魅力。

  北方草原丰富灿烂的壁画艺术是中国北方弥足珍贵的艺术瑰宝,在中国壁画艺术宝库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记录和研究不同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众方面的“活图书”。

  本次展览是采用目前国内先进的“摹制”专利新技术进行壁画保护、展示的一次积极探索,再现出北方草原壁画艺术的绚丽多彩,观众将会近距离感受到古代壁画的神奇艺术魅力。

  两千余年来,由于史载缺略,文物遗迹湮没地下,谜一般的中山国,鲜为人知。IM电竞 IM电竞app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村发掘了中山王墓,勘探了中山国都城——灵寿古城,揭开了中山古国之谜。在两座中山王墓及城址内外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青铜器、金银器、玉石器、漆器等文物,这些文物风格明显,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本次展览选取了战国中山国遗址出土的106组192件文物,从考古发现出发,结合出土文物及相关文献,讲述战国中山国从立国到灭国几经沉浮的故事。

  《桃源仙境图》轴是仇英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曾经明代陈官,清安岐、清内府、清杨曾,近代张翼、张叔诚父子递藏,安岐《墨缘汇观》著录。1975年由张叔诚先生捐赠,是国家一级品文物。

  此次展览同时展出仇英老师周臣的《香山九老图》轴,此作以远离尘嚣,与佳山水为伴的“香山九老”的意象传达士人隐逸精神,其题材图式、艺术表现与仇英《桃源仙境图》有异曲同工之妙。另有两件“苏州片”佳构,分别为《玉阳洞天图》卷和《清明上河图》卷,为苏州民间作坊托仇英之名制作的商品画,状物准确、笔墨考究,足称米芾所言之“伪好物”。

  锁作为民间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器具之一,它不仅具有实用性,也是文化的载体,直观体现了所处时代的制造工艺、审美情趣、民间信俗。三明市博物馆依托馆藏资源举办此次锁具展,旨在让收藏于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展示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积极贡献和影响,同时让观众深入了解中华古锁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内涵,从而提高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意识。

  福建依山傍海,河流众多,水运发达,山林茂盛,瓷土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瓷业发展条件。绵延三千多年的八闽窑火,生生不息,尤以建窑黑釉盏为代表的“黑建”和德化窑白瓷为代表的“白建”最具特色和影响,其工艺技术成就登峰造极,在宋元和明清时期独步天下,冠绝一时。黑、白瓷器是福建瓷器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两颗明珠,玄妙之黑,凝脂之白,交相辉映,堪称“闽瓷双璧”。

  此展览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首个以本馆馆藏为主的特别展览,展出200多件(套)由梦蝶轩主人卢茵茵与朱伟基所捐赠及收藏的古代中国金器。

  双龙戏珠纹梁冠 明(1368-1644年) 金镶红宝石 梦蝶轩惠赠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藏

  骑射武士饰牌 吐蕃(7-9世纪) 金、木、漆 梦蝶轩惠赠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藏

  观众可以欣赏到来自欧亚草原、吐蕃和中原地区的黄金饰物,年代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18世纪,部分器物更是首次公开展出。虽历经世代沧桑,这些精美的器物仍金光闪耀,述说着黄金制品在中国过去三千多年历史中的艺术和技术成就,并反映金器在古代政治活动、文化生活以及跨区域互动交流等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本次展览是盘龙城遗址出土文物首次大规模走出湖北,参展精品文物众多,包括青铜器、玉器、绿松石器、陶器及遗址考古发掘资料等在内的各类文物131件(套),配套有沙盘、视频、投影等辅助装置。

  展览共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涛起城池”,讲述了上世纪50年代发生在武汉周边的一场洪水使古城被意外发现,大规模考古发掘的介入,全面揭开了盘龙城遗址的神秘面纱。第二单元“熙然风物”,这一部分汇聚了盘龙城遗址数十年考古发掘所获得的重要成果,以大量珍贵文物和沙盘、投影、视频的集中展示,为观众打开一幅盘龙城城市建设、建筑营造、人民生活、劳动生产的宏伟画卷。第三单元“卓卓商邑”为观众讲述了盘龙城遗址兴起的过程及优越的地理区位,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其在商王朝的重要地位。

  本次展览由湖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联合主办,汇集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咸阳博物院、汉景帝阳陵博物院、法门寺博物馆、乾陵博物馆、西安市长安博物馆等多家单位的120组陕西古代文物精品。

  展览以时间为脉络,以周秦汉唐文化为主要轴线,分为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奋六世之余烈 一匡天下”“大风起兮云飞扬”“万国衣冠拜冕旒”四个单元,为您揭开陕西地区一页页光耀中华历史的璀璨篇章,展示周秦汉唐四朝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所承载的思想精华和文化风采,彰显出华夏民族崇德尚礼、奋发有为、兼收并蓄的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集中展现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辉煌时代。

  广州博物馆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通过出土挖掘、调拨移交、征集购买、接受捐赠等途径,现有织绣类藏品已初具规模,达2000余件,其中大部分为广绣织品。本次展览共展出文物68件(套),分为三部分展现明代至民国时期我国织绣技艺之妙、寓意之吉以及时代变迁中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承载着广博人对于整理与研究织绣类藏品的心血,展现了广州博物馆馆藏服饰织绣的工艺特色与风格。

  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初,随着厦门开放为通商口岸以及鼓浪屿被开辟为公共地界,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中,鼓浪屿从一个偏居祖国东南的蕞尔小岛、逐渐发展成由华人华侨、多国侨民共同参与管理和营造、具有突出文化多样性与生活品质的国际社区,成为中国近代引领时代先声的地区之一,成为全球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绝佳典范。

  本次将展出厦门市博物馆馆藏的,来自中、美、英、法、德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与鼓浪屿相关的文物百余件,分为“近代化宜居社区”“高品质人文社区”“华洋和谐共处的国际社区”三个部分,集中体现19-20 世纪鼓浪屿岛上高品质的生活形态及近现代化进程。

  货币,是商业出现的伴生物,也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标志之一。此次展出以实物为主,配以文物的照片、拓片、各种图表等形式,沿着历史的足迹逐一展出463件金、银、铜、陶四种质地的中外古货币。

  这些展品基本涵盖了我国自新石器时代、商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民国的货币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现了钱币的社会文化价值,也记录了草原丝绸之路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史实。

  武汉,又称江城,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江汉平原,承东启西、沟通南北,造就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第二次战争后,随着西方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浸透影响,不仅改变了武汉的城市景观,也影响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

  本次展览以市民生活密切相连的历史物品为视角,通过“东方茶港”、“衣香焕影”、“食汇江城”、“水陆交织”、“闲暇生活”、“中西合璧”六个部分,撷取近代武汉市民生活的实物85件/套,展现汉口开埠后,武汉这座城市在衣食住行等文化观念与物质生活的嬗变。展览通过“物”话历史的方式,帮助观众重拾历史记忆,了解近代市民生活的变化,感受武汉在城市现代化发展和都市文明进化过程中,留下的历史足迹。

  磁州窑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民窑,位于今河北省南部的磁县和峰峰境内,因古代地属磁州而得名。北朝晚期初创青瓷窑场,隋唐为普通民窑,宋、金、元时期,磁州窑进入装饰陶瓷的时代,装饰品种、技法丰富多彩。金代制瓷业达到鼎盛,元代白地黑花装饰艺术兴盛一时,全国许多窑口都曾仿烧过磁州窑风格的瓷器,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磁州窑系”。明清两代延续着黑白艺术的余晖,时至清末,磁州窑引进青花五彩装饰技法,开始出现大量的青花五彩瓷器。

  该展已赴全国45家博物馆进行交流展出,本次展览共展出磁州窑瓷器100件,是衡水市博物馆首次引进的馆际交流展。

  展览按历史发展的时间脉络分为远古玉音(史前时期)、吉玉威仪(先秦时期)、琼玉绵延(秦汉唐宋元时期)、灿玉辉煌(明清时期)四个部分,共展出荆州博物馆、天门市博物馆、武汉博物馆以及民间藏家的精品玉器藏品400余件,系统梳理了荆楚大地玉文化的发展历程。

  本次展览,精选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百余件馆藏银器及相关文献和影像资料,以学术研究为支撑,诠释银器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人文故事和时代精神。通过“古银·述往”“银器·繁华”“银业·兴盛”三部分勾勒老上海银器及其行业发展轨迹,旨在从银器这一载体入手,展示江南文化的精致与婉约,体现海派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弘扬器物背后的工匠精神,以期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与思想的启迪。

  在16世纪至18世纪白银东渐的环球海贸背景和西方社会越来越崇尚东方之美的潮流中,中国外销银器应时而生。在逐渐成为当时中国重要的外贸品类过程中,外销银器的产地随着通商口岸的增辟,由广州一地扩展到大江南北;其购买人群由西方贵族阶层、在华外籍人士扩展到喜欢和追求西方生活方式的中国人;而其风格也由单纯地仿制、复制发展为中西合壁而独树一帜。

  时至今日,当再次聚焦中国外销银器时,我们能在熠熠银光中解读出更加丰富的内涵。

  本次展览,精选97件(套)来自广东省博物馆的经典藏品,在货通重洋的全球贸易背景中,展示扇艺纷呈的“中国制造”,倾情演绎外销扇所蕴含的中国风尚,带给蓉城观众一次东西交融的美育体验。

  此次特展以“东坡真迹”及其相关文物为核心展品,齐聚全国30余家博物馆珍藏的苏轼主题相关文物274件,分为序厅、四个部分和尾声。

  其中序厅部分介绍了宋代社会总体概况;第一部分“一门三杰孕于蜀”阐释了孕育三苏父子的宋代蜀地风物,以及繁荣的蜀学风气;第二部分“跌宕起伏的一生”以苏轼的宦迹为轴展示了这位逆旅行人的通达志向;第三部分“千年一遇的全才”选取了苏轼的部分诗词书画作品,彰显其卓越的文学、艺术才能;第四部分“人间有味是清欢”以苏轼的人际交往为切入点,再现了北宋名士的群像风貌;尾声“东坡颂”以后人赞颂之作,一览苏轼的人格闪光点与巨大影响力。

  展览精选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乾陵博物馆、昭陵博物馆、西安市长安博物馆、宝鸡市凤翔区博物馆等六家文博单位精品文物共120件(组),以唐代长安为主题,通过“东方之都”“乐居长安”“丝路胡风”三部分内容来再现大唐盛世风貌。

  本次西湖摩崖展,将主要展示浙江省博物馆所藏的清、民国时期旧拓本,以及杭州市园文局、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西泠印社等机构及下属单位所藏的当代新拓本,共计208件。展览分城内诸山、南山、飞来峰、北山和定山五个单元,覆盖杭州西湖周边群山,完整展示自唐代以来西湖摩崖题刻的全部精华。

  本次展览共展出来自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山西博物院、晋国博物馆的文物170余件(组),大多来自西周时期的晋侯墓地。晋侯墓地的发现和发掘是中国考古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列入了2021年发布的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而组合完整、器类丰富、制作精良、琳琅满目的玉器是晋侯墓地考古成果中最重要、最引人瞩目的构成部分。

  本次展览以院藏宋代以来的花鸟画为主线,辅以双钩花鸟画与写意花鸟画的实践技法研究,结合专门艺术史和理论对没骨花鸟画的演变进行一个系统的整理和展示。

  本次展览精选来自成都、重庆两地非遗传承人和高校的漆艺作品约60件(套),系统展示成渝双城的艺术家们在延续传统技艺精髓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各地漆艺之长,用一雕一刻、一髹一涂、一刀一笔释放的大漆之美。

  本次展览将展出90件/组来自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V&A)的装饰艺术珍品,其中不乏曾属于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皇家珍宝,为观众呈现16-19世纪欧洲社会的精致生活、高超工艺水平,以及全球多元文化的洋洋大观。

  圣礼容器;奥属尼德兰(弗兰德斯),安特卫普,1715-1716年;铸件、浮雕、嵌刻、镂雕银镀金

  鼻烟盒;德国,柏林或俄国,圣彼得堡,约1768年;浮雕黄金与钻石包银,四颗粉钻主石嵌于银刻花枝上、其余钻石嵌于哑银花枝上。

  嵌宝石钟琴 英格兰,伦敦,约1770年 刻花及铸金、玛瑙、珍珠、人造宝石玻璃、发条装置及钟琴乐器

  盛汤容器(局部) 英格兰,伦敦,1806-1807年 浮雕、铸造、刻花及嵌银

  此外,来自四川博物院、金沙遗址博物馆的精品馆藏文物也将联袂展出,共同追溯人类美美与共的收藏愿望,以及对文化遗产的守护与传承。

  此次展览汇集青岛市博物馆和旅顺博物馆的馆藏特色精品文物,展出了齐白石及其师友的书画作品40余件,包括齐白石先生画的花鸟、虫鱼、山水、人物以及徐悲鸿先生的马、李可染先生画的牛等精品力作。

  展览分为“文人荟萃 领异新风”“笔墨纵横 心裁别出”“谐俗真趣 异彩纷呈”三个单元,展出作品包括陈撰、华嵒、高凤翰、边寿民、李鱓、汪士慎、金农、黄慎、高翔、郑燮、李方膺、闵贞、罗聘十余位扬州籍或活动于扬州的画家作品,力图呈现他们的美学思想和艺术风格。

  本次展览将展出根据永陵石刻浮雕“二十四伎乐”仿制的唐代古琴、琵琶、横笛、箫、排箫、箜篌、鼓等乐器,将“二十四伎乐”从石雕浮像上请下来,重返人间,展现一幅唐代宫廷燕乐的华丽盛宴。展览分为兼收并蓄、清商相和、乐府新声、古乐传承四个部分,共展出各类展品三十余件。

  本次展览为渤海国与南汉国遗址出土文物首次联袂展出,精选了178件出土文物,通过“泱泱华夏”“物阜民丰”“异域同川”“瀚海无疆”四个部分,全面展示渤海国与南汉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对外交流等风貌,让观众在南北两地考古成果中感受唐韵(南)汉风,了解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是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文物首次来到广东地区展出。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王朝,社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国力强盛,是一个承前启后、蓬勃向上的时代,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由中国港口博物馆和河北博物院共同精心打造的“永生之境——河北汉代王室文物展”,通过众多精美文物向广大市民群众揭开汉代中山国的神秘面纱。

  本次展览分为“颤抖心光”“暗夜心芒”“密镶心花”“绽放心火”“叛逆心潮”“风尚心流”六个单元,共展出Vintage胸针及相关配饰143组938件,辅以50余张原版海报及原版设计稿、专利书等纸本文献资料。

  此次展览囊括了诸多著名Vintage配饰珠宝品牌,展品均甄选自Vintage胸针藏家郑莺燕女士多年的珍藏,其中不乏经典套系及完整海报组,年代横跨20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覆盖着Vintage胸针发展历程的各个阶段。此次展览在这批珍贵实物的基础之上,梳理出了完善而聚焦的展陈脉络,以呈现20世纪Vintage胸针艺术发展的时代风貌与观念变迁。

  19世纪末20世纪初,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服饰进入西方,其宽松的廓形、细致的工艺、精美的纹样,给西方人带来一种新奇的穿着体验。20世纪下半叶,以中国元素为灵感的服装设计潮流开始兴起,象征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对世界时尚的影响走向深远。本次展览从“穿用:趣搭新装”“改用:别出心裁”“运用:合启新篇”三个单元展现中国传统服饰在西方视野下演绎出不同的风貌,从中感知西方人对中国服饰认知和审美形态的变迁。

  展览通过序章和四大单元,以宋元时期瓷器、玉器、铜器、IM电竞 IM电竞app书画、玺印、文房等各类文物展现宋元时期在中华文明史上创造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独特风格的高度繁荣的文化高峰,以此展示中华民族创造的璀璨夺目的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览深入挖掘馆藏文物,汇集各类文物精品逾百件,一二级品等珍贵文物超半数,展览中百分之七十多的文物为首次展出。

  本次展览以广东省博物馆的特色馆藏为依托,联袂以历史绘画收藏为特色的粤港澳大湾区多家文博机构,精心遴选展品140余件/套,从画艺、画技、画材三个维度的调适入手,讲述18—19世纪中外艺术家共同创造的中西方视觉艺术对话与调适的“广州时代”。

  300余件来自河北武强、天津杨柳青、潍坊杨家埠、河南朱仙镇、苏州桃花坞、四川绵竹、广东佛山等地的特色年画藏品走出当地的博物馆、美术馆,云集《年画里的中国》展览,邀您一起驻足赏年画,祈福迎新春。

  本次展览作为陕西与新疆共同实施开展的文化润疆项目之一,集中展示了新疆博物馆藏的136件/组文物,包含了陶器、铜器、丝织品、金银器、木器、佛造像等各个种类的文物,不仅代表了新疆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而且较好体现了考古历史研究的最新考古发现和最权威成果。

  本次展览集长江下游10家单位之力,精心挑选了约250组(件)展品,通过4个部分,向观众展示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起源与发展历程、文化高峰时期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物证,以及当下城市文明的斑斓光影。

  展览汇聚了近90件独具代表性的珍贵文物画作,其中一级文物11件,二级文物37件。同时,囊括了40余位画家,不仅有金农、郑燮、李鱓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扬州八怪”,还有查士标、石涛等对扬州画坛产生巨大影响的遗民画家,以及与盐商群体联系紧密的顾符稹、李寅等职业画家。清代扬州画坛各路画家共聚于此,争相登场、各显风姿,在书轴画卷里为您展现波澜壮阔的扬州绘画兴衰史。

  1991年金乡县主墓发现于西安灞桥区,墓中出土181件(组)具有盛唐时期代表性的文物。因出土文物之精美,引起了世界各界的广泛关注,形象地再现了唐代贵族的生活场景,特别是西域文明对唐代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

  展览由“大唐县主”“生逢盛世”“多彩人生”“和鸣于飞”四个单元组成,以金乡县主的一生为叙事主线,通过墓葬出土的金银器、三彩器以及彩绘陶俑等文物,多角度展现这位唐代贵族女性的绚彩人生,全面呈现出生活在长安的上层妇女所表现的不同于其他时代的自由、开放与热情。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IM电竞 IM电竞平台IM电竞 IM电竞平台IM电竞 电子竞技平台IM电竞 电子竞技平台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