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从世界遗产真实性原则看大足石刻保护IM电竞 IM电竞app
IM电竞 IM电竞appIM电竞 IM电竞appIM电竞 IM电竞平台IM电竞 IM电竞平台IM电竞 IM电竞平台编者按:本文根据大足石刻研究院陈卉丽研究员在2020年1月16日“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2019年业务科研汇报会专家讲座”上发言录音资料整理而成。
大足石刻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因其在公元9至13世纪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代表性,1999年被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继敦煌莫高窟后第二个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石窟,是重庆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真实性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又称《威尼斯》。提出:“将文化遗产真实的、完整的传下去是我们的责任”;并强调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工作中,要保留全部历史信息,要保护各个时期的叠加物;修复要以历史真实和可靠文献为依据。
在1972年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及1977年的《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中,都提到文化遗产必须接受真实性检验,它既是衡量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标尺,又是保护文化遗产的根本依据。
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来说,国际古迹遗址保护理事会1994年在日本奈良通过的《奈良真实性文件》,指出:“想要多方位评价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其先决条件是认识和理解遗产产生时及其随后形成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意义和信息来源”。强调真实性要放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去理解。
在国际相关修复准则的基础上确立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将现代修复理念与传统修复技术相融合,基本形成了符合我国文物古迹特点的保护体系。《准则》解释“保护是指保存文物古迹实物遗存及其历史环境进行的全部活动。保护的目的是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
大足石刻对于研究中国唐代以后社会史和文化史,为巴蜀地区地方史提供了珍贵的图像、文字史料,是中国佛教文化和艺术从玄秘走向世俗化的代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大足石刻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是石窟艺术生活化的典范,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大足石刻选点布局,大多充分结合山川形貌的自然景观特色,将人文精神与自然风貌巧妙结合,因地制宜,巧妙地将防水、排水、采光、力学、音响等原理和造像有机结合,具有极高科学价值;大足石刻以形象、通俗的手法诠释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观念,是弘扬传统文化,普及历史文化知识,激发爱国、爱乡意识的重要场所,具有重要社会价值。
大足石刻摩崖造像以自然崖壁山体为依托,为开放式空间,且龛窟进深小,遮风蔽雨能力弱,易受风、雨、日照等自然营力的侵蚀;气候湿润,多降雨雾水,温度温暖平缓,大气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尤其是水与污染微粒结合易形成酸雨雾;造像质地为长石砂岩,胶结物多为钙质和泥质,在各种风化因素尤其是水作用下,钙泥质胶结物会发生溶蚀,使胶结作用减弱,易被侵蚀损害。
大足石刻摩崖造像作为室外文化遗存,易受风、雨、日照等自然营力的侵蚀和人为破坏,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大足石刻一直面临着岩体失稳、水的侵蚀、石质风化、生物侵蚀等四大病害的威胁,保存状态十分脆弱。此外,还有贴金层和彩绘层的病害。
如何消除或减缓自然和人为因素给大足石刻保护带来的诸多威胁,使之长久保存,永续利用,是几代大足石刻人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神圣事业。
大足石刻保护事业经历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的早期保护、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末的抢救性保护、八十年代以后的科学保护和本世纪以来科学预防性保护等四个阶段。
在早期保护阶段,古人开窟造像,不仅仅是为了祈佛和做功德,更重要的是让造像长久保存,流传后世。为此,古代工匠师在石窟开凿之初,为减轻自然因素对造像的危害就巧妙地将一些保护措施隐含在其中,这是大足石刻虽历经沧桑,却仍以真实完整风貌呈现于世人面前的重要缘由之一。
在抢救性保护阶段,1952年,成立大足县文物管理所,开始了大足石刻文物的有序保护。1961年,大足石刻被国务院颁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个时期,大足石刻龛窟底部基岩掏蚀,各种裂隙的加深与切割,导致石刻崖壁岩体变形、开裂、滑移、坍塌等病害,急需进行抢救性保护。为此进行的主要工作有:对大足境内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山”为主摩崖石刻进行登记、编号、划定保护范围、树立保护单位标志、成立群众文物保护小组;开展抢救性保护工程20余项。实施龛窟底部凹槽加固,龛窟修复加固,增设保护设施。使大足石刻摆脱了龛窟坍塌的危险,极大地提高了石窟崖体的稳定性,确保了文物的真实性。
在科学保护阶段,1981年,国家文物局在大足召开石窟保护技术经验交流会,开启了大足石刻科学保护的新纪元,逐步开始了大足石刻全面、系统、科学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制订了大足石刻一、二期保护工程规划,从此在全面、系统的基础勘测、勘察、试验、研究基础上,规范、有计划的开展保护工作。
在科学预防性保护阶段,大足石刻保护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威尼斯》、《奈良真实性文件》等依据,更加注重真实性、可识别、可逆性、最小干预、安全耐久原址保护以及周围环境协调性等原则,执行严格的技术标准及规范。保护修复原则是正确实施文物修复行为的一个基本保障,是一个不能随意变更的文物修复的指导核心。
大足石刻文物病害的诊断分析途径及技术方法主要借鉴我国中医诊病的方法与流程,即望闻听切。
望诊,即文物保存现状调查。根据病害特征观察病害发育类型,绘制石质文物病害发育现状图,病害发育种类往往包括岩石表面劣化、历史修复材料老化、可溶盐风化病害、生物病害、表面污染病害、渗水病害、彩绘劣化、贴金层劣化等。
闻诊与问诊,即病害检测与评估,主要有文物所处环境、地质特征的调查研究,包括气象监测-微环境监测、岩体地质特征调查;还有病害发育程度的无损及微损检测评估,包括表面微观形态分析、超声波检测分析、硬度检测分析、吸水率检测分析、风化深度检测分析以及岩体温度、湿度分析等。
切诊,即病害机理分析,主要有病害发育机理(病害发育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通过各类病害形成机理及治理技术的专项研究,提出针对各类病害的治理技术,制定出适合于潮湿环境下文物底层本体的保护修复设计方案及潮湿环境下彩绘、金箔保护修复设计方案以及文物保护修复(病害治理)方案设计。
从1984年至今,实施了100余项大足石刻文物保护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使石刻病害得到有效遏制,确保了大足石刻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技术包括危岩加固技术,采取垫砌、支撑、锚固等工程手段,兼采用化学材料灌浆粘结技术实施龛窟岩体加固,如1983年,对宝顶山地狱变相龛产生的岩体裂隙形变进行了抢险加固,恢复其原貌,确保了文物安全性和稳定性;
水害治理技术,采取堵截、引导防渗排水处理,修建排水明沟、暗道、竖井、排水隧道、保护建筑以及帷幕灌浆等技术措施治理造像区域水害,如2002年年在宝顶山大佛湾九龙浴太子龛顶部使用现代防渗材料设置地表防渗层。
石质防风化加固研究,1978年开始对“五山”造像进行防风化试验,经过近20年的试验观察,有机硅树脂类材料应是防治大足石刻风化的有效材料。1995年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论证后,1996年开始对部分风化较重的龛窟、碑刻进行封护加固处理试验,处理效果比较明显。
微生物防治研究,在全面详实调查大足石刻生物病害的现状基础上,与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探索治理潮湿环境下石质文物生物病害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
广泛的国内外合作推进了大足石刻科技保护的进程,借助于中国和意大利两国政府相继签署的一系列合作协议,与意大利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结不仅开展了广泛的交流,还相继合作开展了“大足石质文物保护中心建设”和 “大足石刻舒成岩摩崖造像保护”两个项目,为实现大足石刻的长远保护与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2年5月,国家文物局确定大足石刻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试点单位之一。该中心的建设,实现与国家监测预警总平台的有效对接,通过主动开展日常监测、定期监测和专项监测,积累了一定量的监测数据,为大足石刻保护和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实现了大足石刻动态监测和信息化管理。
大足石刻安全技术防范中心是我国第一个多点野外不可移动文物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大足石刻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使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五山”石刻形成了人防、技防、犬防为一体的全天候立体防护体系。
大足石刻数字化研究更上一层楼, 运用近景摄影测量和三维激光扫描等科技手段为大足石刻建立数字档案,将成果应用于石刻保护,为大足石刻保护提出一种新的可能性。
对于大足石刻之类的室外文化遗存,保存环境改善尤为重要。大足石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以来,在石窟区实施煤改气,建立排污系统,拆迁了大量不合理建筑物与构筑物,征用了大量绿化用地,特别是近年实施的宝顶山石刻景区提档升级工程,美化、净化了大足石刻文物保存环境,减少了环境因素对大足石刻的不利影响,有利于大足石刻的长久保存。
大足石刻自雕凿至今已有近1000年历史,不仅见证了历史更迭,时光也在它身上留下了痕迹。
大足石刻无论哪种变化都是历史及时间赋予她的,都具有历史价值。历次的修复行为都蕴含丰厚历史文化信息,承载了时代的技艺与文化特征,都是当下需要保护的内容。
那么,真实性原则的真正内涵包括:在进行文物修复时,既考虑到时间流逝带给文物的无情磨损,也要考虑到运用成熟的技术阻止这种损毁,以最小的代价让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以及社会文化价值得到充分展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中长期遵循的“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是与“真实性”原则一脉相承的。
大足石刻真实性保护的经验,首先应该是真实的记录,要全面详细记录文物本体和相关的历史人文环境信息;其次是做好文物的巡查和保养维护,注意管控风险;不得已实施文物保护工程时,应坚持最小干预原则,注意做好可逆、可识别,严格控制保护工程的范围,因为工程只是手段,而保护好文物才是最终目的。从大足石刻保护工作中可以看出:记录留档、现状保存、最少干预、日常维护都是保护真实性的要点,这些工作本身也是保护和预防的组成部分。
大足石刻保护工作持续开展,从五十年代初的北山石刻保护长廊工程到2015年完成的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代表了大足石刻保护原则和保护技术的发展历程,成为我国石窟寺保护的范例工程。
六十多年来,经过几代大足石刻文物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大足石刻保护正在实现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从被动保护到主动保护,从以工程性保护为主,向科研保护发展的新跨越。大足石刻保护任重道远,为确保大足石刻文物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在以往保护工作的基础上,持续开展大足石刻文物保护研究和保护工程实施以及真实性原则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