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IM电竞 电子竞技平台传统雕塑艺术范例

2024-03-18 01:53:03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IM电竞 电子竞技平台IM电竞 电子竞技平台随着工艺品市场需求的发展,面对文化多元化背景,木雕艺术创作者必须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给消费者提供功能性、实用性、艺术性和文化性的多重体验,从而提升艺术品位,形成独特的个性作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笔者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经演变积淀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世代相传、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思想、观念形态的文化,主要种类有思想、文字、语言,表现形式有宗教哲学、民间工艺、传统文学等。

  传统文化元素是传统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表现为极具特色的事物、概念、图案和艺术造型等物质或非物质的承载,具有一定的文化延续性和传承性,主要包括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与吸引力。

  木雕艺术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的精神体现。中国木雕题材丰富,内容广泛,展现了传统文化意蕴。在木雕艺术创作中,灵活运用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元素,通过长期不断的艺术实践,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表现形式,体现了创作者所追求的精神内涵,对继承和发展木雕艺术创作意义深远。

  木雕艺术创作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代表传统文化精髓的元素在日益丰富多元的现代木雕作品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其实,现代和传统之间并不相悖,两者可以多元互补,充分交融。可以说,木雕艺术创作与传统文化元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交融。木雕艺术是传统文化元素展示的载体,传统文化元素则是木雕艺术创作的灵魂。只有将传统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木雕艺术创作,才能赋予木雕新的文化内涵和感染力。传统文化元素为木雕艺术创作注入了生命力与活力,反过来,木雕艺术创作又有效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和传承。二者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相互提升。

  指出:“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对于木雕创作者来说,也是如此,必须靠作品说话、立身。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木雕艺术创作,并不仅仅是创作者的艺术观体现和灵感的具体表达,还具有丰富和深化作品内容和现实意义的必要性,具体表现在:

  木雕作品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展示和继承,也就是说,作为原始的文化源动力,传统文化元素往往是创作者获得艺术创作灵感来源的重要来源,借助木雕技法、语言体现出创作者所要反映的艺术理念、价值追求、审美理想和精神气质。这个艺术创作过程,是以独特的视角来审视、挖掘、发现、展示传统文化元素,从而丰富作品内涵和艺术韵味。

  进入互联网时代,新材料、新技术、新观念对传统文化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的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生活方式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审美观念的多元要求创作者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元素在木雕艺术创作中的作用,要保护发展传统文化,从而创作出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角度来看,木雕艺术创作的题材、技法等日益多样,但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吸收和借鉴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即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新,保护、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吸收传统文化精髓而增添作品的内涵和厚重感。

  传统文化元素是木雕艺术创作的源泉。如何正确应用、开发传统文化元素,是每个创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而木雕艺术创作是传统文化元素的呈现,亦是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内涵、思想观念、艺术形式等的一种方式。当前,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艺术创作,并加强创作者的文化修养,有助于提高木雕的艺术魅力。

  所谓直接搬用,指木雕艺术创作选用所需的人物故事、形象等传统文化元素,直接用恰当的技法表现作品主题,表达富有传统韵味的艺术理念,使传统文化元素的内涵在作品中得以完美体现。当然,直接应用传统文化元素,必须在掌握传统文化元素的含义、构成、特点的基础上,将其应用到构思创作中。笔者经常直接将传统文化元素恰当地应用在木雕创作上,突出作品的意境,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如常见的观音、弥勒佛、罗汉等传统题材。妈祖信仰是福建莆田地区带有地方巫觋特色的传统文化,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创作《妈祖巡海图》《妈祖赐福》时,笔者直接搬用了妈祖的相关元素,并结合妈祖巡海、妈祖赐福的传说故事,用浮雕、透雕等技法使作品形成一定的想象空间,让观赏者仿佛身临其境,与作品产生共鸣。此举发挥了传统文化元素在构建作品的完整性和吸引力方面的作用,让这一系列当地民间关注的妈祖形象具备一定的艺术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木雕艺术创作也需要与时俱进。创作者要根据人们的审美眼光,提炼传统文化元素中的优秀内涵,通过对各种传统文化元素的提炼概括和去繁就简进行重新构思,将其精华部分应用到作品创作中。如简化一些人物的脸部表情、动作或传统吉祥图案,省去其中较复杂的部分,保留原有的形态,经提炼概括后重新赋予新的艺术含义;既不失去原有的美感,又产生新的审美趣味。民间宗教信仰所倡导的忠孝仁义、好善乐施、克己利他、赏善罚恶等优秀传统伦理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行不悖。如《如意观音》《佛陀渡人间》《济公》等作品,笔者首先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认真思考提炼所需的元素,形成作品的主题与内容;然后以活泼自由、富于变化的技法,反映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美好愿望和艺术需求,使作品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不破不立,艺术创作实践总是在解构与重构中“重生”。木雕艺术创作中的解构和重构,即有意识地打散原有的一个或者几个传统文化元素,再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组合,使传统文化元素富有崭新的个性和意义,从而超越其原定艺术意义和审美范围,形成相对个性化的木雕艺术语言。在这里,可进一步理解为:创作者以新的思维模式、创作手段和表现形式,解构某种传统文化元素,并借助创作实践重构、表达作品的新主旨、新理念。解构具有反传统、反标准的破坏性,重构是建立新的构成秩序和系统,二者互为矛盾、互为依存。莆田地处福建中部,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美誉;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妈祖文化的发祥地、中国古典艺术家具之都、中国银饰之都、中国木雕之城。莆田木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名家辈出,是中国木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题材丰富,内容广泛,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朴实无华和地域特色。如祭祀用的礼器和法器,以及宗教人物雕刻,甚至是小物件、现代工艺木雕作品,都透露出传统文化元素在莆田木雕艺术创作中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创作者把精彩纷呈的现实生活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相融合,并巧妙地转化为一件件承载着主流价值观、充满艺术感染力的木雕作品。梅妃(710756年)是今福建莆田黄石人,多才多艺,不仅长于诗文,还通乐器,善歌舞,是个才貌双全的奇女子。笔者从描写梅妃的古诗《谢赐珍珠》入手,通过对诗句内容进行提炼概括,形成构思,创作了木雕作品《梅妃亭》,凸显了地方传统文化特色。

  当代人们的审美观既受到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又受现代观念的冲击,在木雕作品上追寻简洁、自然、实用、便捷的新审美文化观。这需要木雕艺术创作不断创新,并在创作过程中打破原有的模式,创作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及感染力的艺术作品。这要求创作者突破思维定势、转换视角,从传统文化元素中激活自己的创作激情和灵感。转换创新指将传统文化元素中具有相对稳定内涵的符号或元素转换成现代人所熟悉的形象语言,成为具备现代观念意义的元素,具体就是用现代的审美观念适当地改造传统文化元素,使之转换成富有时代特征的元素,这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的领悟、发掘、创新、把握和传承。创作者要透过传统文化元素的表相去探寻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按照新的手法和技术呈现出来,实现传统文化元素的转换创新。如笔者的《春游乐十二金钗》《兰亭雅聚》《十八学仕》等木雕作品,就是通过转换视角,重新审视人物故事,用传统文化元素来支撑和表现生动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其中,雕塑作品《兰亭雅聚》除人物脸部表情外,笔者还用精美的线条和图案勾勒出兰亭山水,作品的完整性、观赏性和艺术性都比较强。该作品于2014年荣获第九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优秀作品评比金奖。当前,各种艺术思潮给传统文化艺术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创作者既要尊重传统文化元素艺术的独特性,又要体现当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只有合理应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木雕艺术创作,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创作水平与质量,让作品在艺术界占有一席之地。

  [1]张新宇.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装饰艺术创作[J].装饰,2005(08).

  [3]俞黎媛,谢金森.论福建民间宗教信仰与和谐社会之构建[J].莆田学院学报,2008(06).

  中国当代艺术呈现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局面。雕塑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在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中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1977年的恢复高考,雕塑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年轻有为的青年雕塑家。但是,由于长期受到西方雕塑艺术的影响,我国一些高等院校的雕塑专业仍然没有十分重视材料在雕塑教学中的作用。这不仅影响了我们的雕塑教学发展,也容易出现雕塑艺术与雕塑教学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这种不平衡体现在我们的雕塑教学中材料课程在整个课程中课时偏少。而且各大院校对当代雕塑教学的新思路、新成果不是很敏感,致使材料教学课程内容显得过于陈旧。在一些教师看来,泥塑和材料是相对独立的两个方面。把泥塑教学当做低年级的课程,把材料加工当做高年级的课程。还有的学院把泥塑和材料课程当做不同教学体系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课程,把传统的写实主义泥塑课程当做基础课,把材料课程当做当代雕塑教学的课程,让它们在教学中并存。在我们的课程设置中,材料课程目前仍然被视为一种补充性的、辅助性的课程。这是与我们的雕塑艺术发展不相适应的。从中外美术史的发展来看,材料的意义和概念是和我们高等雕塑教学的概念不尽相同的。雕塑史上的“雕塑”,是由材料组成的一个无比丰富的世界,从霍去病墓前之石雕到铸铜的三星堆铜人,无不体现着材料在雕塑艺术中的魅力。而由于我们的高等美术学院对于材料课程的忽视,使得我们的雕塑教学成为了一个非常有限的世界。同时由于高校雕塑课程时间安排的诸多限制,我们的材料课程在课时安排上得不到保证课程中对许多廉价材料的大量使用,加上教材的相对落后,也是材料课程在雕塑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不到积极引导作用的原因[1]。在我国雕塑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应该从材料课程开始。看起来,它似乎只不过是材料教学的课程,但是它实际所产生的效果,会是对泥塑教学传统的颠覆。 鉴于材料对雕塑艺术的巨大影响,笔者认为我们的雕塑教学在课程上应当适当加大发展综合材料教学的力度。通过对金属加工、石雕、木雕、陶塑等多种材料在当代雕塑教学中的运用与学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各种材料的属性和加工工艺,熟悉雕塑材料其特有的美感[2]。学生只有通过学习、制作、加工各种雕塑材料,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各种材料的特性。同时学生的个人才情、能力和艺术思想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以施展。材料作为一种雕塑语言,不仅使得雕塑作品在形式上更加丰富,也使得许多原先无法表现的题材有了实施的可能性。但是对于材料的认识和理解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熟悉材料本身的性质,并且熟练地对它进行加工制作才能使材料在雕塑作品中发挥出它特有的作用,最终制作出既有材质本身独特魅力,又洋溢着个人风格的雕塑艺术作品。通过增设雕塑材料课程,我们的雕塑教学才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材料的应用,把各种新兴的材料引入课堂,提高我们的雕塑教学质量。近些年,学术界一直在强调雕塑教学中的“中国意识”,在整个艺术思潮跟随西方走了近一个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时代强烈地呼唤着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的崛起。在西方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意识形态在中国的雕塑界犹如走马灯般地上演了一遍之后,我们在思考着中国雕塑的未来。我们的雕塑教学要从过去单一性的教学向综合性的方向发展;从过去培养目标的单一性逐渐向综合性发展,增强学生对中国雕塑艺术形态的探索。雕塑教学的关键在于让学生认识雕塑艺术的现代性整体的、多元化的创作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具有发散、联系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多角度立体的观察方法,能用历史的、辩证的、有前瞻性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在学习和解读西方雕塑艺术作品的时候,能够不仅关注作品的形式、内容,而且知道这些材料、技巧与作品本身的联系。在我们的雕塑教学理论中应该凸显具有民族特色的雕塑理论,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理论,创造条件,加强措施,提倡教学理论的灵活性、开放性。 我们要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坚持走独立自主的民族雕塑教学之路。在此基础上,不断引进材料雕塑教学新理念,开设更加多元化的材料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使雕塑教学形式和内容随着时代的进步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的雕塑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泥塑教学独霸一方的格局。上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中国雕塑艺术巨大的发展,我们发现雕塑作品的艺术语言和制作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不同材料的制约。材料艺术成为中国雕塑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当前卫的雕塑艺术作品在全国传播开来的时候,雕塑逐渐突破了单一的传统写实为主的表现形式,综合材料雕塑成为雕塑家与时代相呼应的艺术语言。当时的各大美术院校的雕塑教学也开始进行雕塑材料的拓展,用综合材料创作雕塑作品来表现自身与社会的价值。材料在雕塑艺术作品中开始呈现出特别的价值,对材料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到雕塑创作的初期构想和作品的最终效果。我们知道,不同的材料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性,铁的刚毅,铜的古朴,玉的温润都是例证。由于材料在雕塑中的特殊地位,几乎所有当代雕塑艺术家都对材料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我们的当代雕塑艺术作品在材料选择上也开始显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可以说雕塑艺术家对于不同材料如金属、木材的加工和运用体现着不同雕塑家的艺术主张和审美趣味[3]。如果说雕塑艺术作品是艺术思想在物质材料中的显现,对于材料的加工和使用就是雕塑家展开雕塑艺术创作的支点。雕塑创作缺少了材料的支撑必然造成雕塑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的匮乏[4]。不同材料的雕塑作品总是在本质上体现着不同材料的特质。托尔斯泰曾说过:艺术就是情感的感染,真正的艺术家就是表现情感。实际上艺术作品材料的应用正是艺术家情感表达的载体,是抒发自己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现代雕塑家注重材料本身的美感价值,借助材料的美感,传递自己的内心体验。 在教学中应充分认识材料在雕塑教学课程中的重要性,充分理解雕塑艺术教学的人文价值和内涵。雕塑课程作为雕塑专业学生造型训练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许多高等美术学院和综合类大学的教学中尤为重要。要建立一套符合当代雕塑教学的教学课程体系,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使我们的雕塑教学课程更加灵活,更加多元。在继承传统教学课程的基础上,把以前一些较为单一的课程进行归纳和梳理,在课程设置上要不断地改进方法。我们的部分美术院校的雕塑教学课程几十年来都采用一种方法,而没有认识到雕塑教学课程应该是多元化的。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必要的,它不仅体现着教师对于新思想、新知识的运用,而且体现着对学生思想空间和思维变化的关注。由于当代雕塑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我们的雕塑课程也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雕塑教学课程的改革向来是雕塑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要在改革课程的同时,进行雕塑教学方法的改革,使这两者互相促进,从而提高我们的雕塑教学质量。同时先进的课程设立和科学的课程体系不仅使雕塑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有益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观察力与创造力。通过开设各种专业性极强的课程如陶瓷艺术、民间艺术、木雕艺术、金属加工等,增加学生研习各种材料艺术的机会,引导学生的兴趣,从而改变过去单一授课的方式,使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学习。我们的雕塑教学课程应当是开放的、灵活的、多元化的。#p#分页标题#e#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使我们的雕塑教学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在雕塑教学中重视材料教学就成为了我们的必由之路。构建我们本民族的雕塑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坚定地走“独立自主”的当代雕塑教学之路,发展材料教学是我们当代雕塑教学的当务之急。我们应该有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应该有这样的自觉认识。在学习外来雕塑艺术形式的基础上,把发展的长远眼光锁定在建设和发展我们本民族雕塑艺术的目标上来,才能使我们的当代雕塑教学之路越走越宽。

  雕塑艺术作为重要艺术表现形式之一,能够展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在发展当代雕塑艺术时,应当认识到文化融合发展的意义,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效结合的途径,从而更好地推动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国雕塑深受西方古典雕塑影响,题材和艺术手法等都十分单一。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国雕塑艺术才开始突破教条模式,结合社会大众生活经验进行艺术创作,更好地展现中国传统文化。

  从题材上来看,当代雕塑拥有较为广泛的题材,如动物、人物、自然山水、历史故事等。雕塑作品《假山石》以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象征物品之一的太湖石为题材,采用不锈钢和假山石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雕塑设计的,体现了古代园林中假山石巧夺天工的形状,同时展现了现代社会常见的建筑材料,突显了人与自然的矛盾,象征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间的碰撞,表达了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在材料使用上,中国雕塑可以使用土、木、石、玉、铜等各种材料[1]。西方以石雕为主,中国雕塑则倾向选择自然材料,以土木居多。在当代雕塑设计中,同样采用了丰富的传统材料。雕塑作品《迷恋的记忆》采用了色彩明艳的陶瓷材料,使作品拥有了较强的视觉震撼力,更好地表现了作者对中国女性从追求平等地位到拜金主义的思想转变过程的嘲讽[2]。铜陵国际雕塑艺术园中存有大量的铜雕,采用铜材料进行雕塑作品创作可以较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中国雕塑创作追求含蓄美和内在美,往往需要通过抽象的造型表达难以言表的寓意,带有较强的绘画性。中国当代雕塑继承了这些表现手法,如雕塑作品《火药》以火药爆炸瞬间形态为基础形态,透过抽象的造型增强雕塑感染力,增强人们对旧物质消亡到新物质产生过程的感受,从而表现新旧文化的更替意义。在艺术表现上,当代雕塑运用绘画的线条实现作品内涵的高度概括,正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完美转化与运用,能够更好地体现中国雕塑艺术的魅力。

  受中西方不同的哲学观的影响,中西方雕塑拥有不同的文化精神。而中国当代雕塑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往往多以西方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从题材上来看,西方雕塑侧重人物刻画和思想表达,并且更加注重人体比例结构的科学性,习惯利用人体变化进行情绪的表达,所以雕塑形态动作和转折较为重要。当代雕塑《》为铜雕作品,采用写实手法对城市间演奏音乐的乐者进行了刻画,作品用块面丰富变化进行了人物轮廓和衣纹形状的体现,整体具有较强的体积感,显然是采用西方雕塑的人物刻画方法,通过展示人体美突显场景的美妙,符合西方以人体美为主题的雕塑艺术特征。

  西方工业文明发展相对成熟,早早摆脱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因而,西方雕塑材料倾向于选择石、金属等材料。雕塑作品《花好月圆》使用的材料以石头和铜为主,利用带有花纹样的月石雕进行美好景观形象的塑造,使青铜人物雕像与周围景观较好地融合在一起,进而取得完美的装饰效果。在材料表面,无论是石雕还是铜雕的表面都带有细微变化,如运用阴刻线展现衣服褶皱等,给人较强的立体感,更能体现西方雕刻艺术审美特点。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西方雕塑艺术为立体造型艺术,侧重采用实际体量,追求形态完美和展示。在石雕创作上,西方通过立体雕刻,利用石头本身肌理体现纵深感和真实感,从而利用单纯色调增强作品的古朴感。雕塑作品《力量》对一个飞速钢球推进钢板的过程进行了真实表现,借助钢板的厚度、钢球的变形将动态过程以静态体现出来,传递出动和静相对的哲理,体现出西方雕塑的独特艺术魅力。

  在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当代雕塑同样需要实现中西方文化的有效结合,才能加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更好地进行现代雕塑作品的创作,满足现代社会民众的审美需求。

  中国雕塑艺术之所以会因西方文化冲击陷入到较长时间的停滞状态,与中国雕塑理论发展滞后有着直接关系。中国传统雕塑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相关理论未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与完善,导致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家在面对西方雕塑艺术时出现了妄自菲薄的问题。但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国雕塑艺术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艺术创作上可以展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实际上,西方雕塑艺术发展也深受中国艺术风格影响。例如,西方的《现代雕塑史》多次提到中国艺术风格给西方现代艺术进程带来的影响,东方的瓷器、刺绣等都曾经给西方艺术家带来创作灵感。因此在当代雕塑艺术创作中,还应将西方现代雕塑理论与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实践结合在一起,以理论为指导推动中国雕塑艺术的进步与发展。对西方雕塑风格、材料等进行借鉴,实现当代雕塑形态的创新,加强对当代雕塑艺术语言的个性化追求,完成同时具有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创作。从中华民族发展历史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在当代雕塑艺术创作中,还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实现对西方雕塑文化的包容,并从中汲取营养,在实现文化传承的同时,更好地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

  对比中西方文化可以发现,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而西方现代雕塑艺术则十分理性,带有较强的功能性。在当代雕塑艺术创作上,应当既注重雕塑文化内涵,又注重雕塑的装饰空间的社会功能发挥,从而在保留事物形体基本特征的同时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想要达成这一目标,当代雕塑艺术家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寻求灵感,加强对传统雕塑艺术素材的挖掘,然后运用西方质朴造型手法进行创作,将原始性与现代性较好地结合在一起。雕塑作品《修复的嬷嬷人》采用的是满族民间剪纸艺术平面人物形象,通过实现形象立体化造型,将锈蚀金属与粗糙木材结合在一起,完成了形象雕塑作品的创作,传递出了强烈的沧桑感。相较于中国传统雕塑,西方雕塑具有较强的公共性。中国传统雕塑往往是为少数人服务,西方雕塑则追求大众欣赏艺术,强调对人文主义的宣扬,因此更具社会教化作用和认识作用,可以引导民众更好地认识真理和历史。在当代雕塑艺术创作上,应当在运用传统雕塑艺术文化为作品注入鲜活生命力的同时,侧重体现雕塑作品的功能性,并发挥美化环境的作用[3]。采用该种方法,既能使雕塑设计突破西方以人思想为主题的局限,运用抽象形态进行深刻思想内涵的展现,也能够从为人服务的角度进行艺术探索,使创作出的作品给人以心灵的慰藉。

  在当代雕塑艺术表现上,还应加强中国传统写意手法和西方写实手法的结合,以便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在雕塑艺术学习中,还要加强雕塑写实训练,以增强作品的雕塑感,更好地体现雕塑整体结构布局美感,实现对体量感的追求。在社会实践中,人们通过接触各种形态物体逐步掌握了物体的内在属性,然后有了各种不同感受,最终对物态形式产生审美追求。所以在当代雕塑创作中,应当保留形体的基本特征,从而帮助人们想象和记忆,继而带来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加强传统雕塑写意表现手法的运用,能实现对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创作理念的深刻体会,展现出艺术和创作的多元风格。雕塑作品《太极》采用了西方造型规范,同时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精、气、神进行了提炼,使作品达到了“意在笔先”的境界,能够在给人带来强烈视觉冲击的同时,引发人对原始生命气息的遐想。因此在当代雕塑艺术创作上,在运用西方写实手法的同时,在细节处理上还应加强中国传统写意手法的运用,无需刻意追求严格的比例结构,运用抽象的形象进行形象事物的表现,从而保留事物的基本特征,加强意象的传达。采用该种方法实现中西方文化的结合,能够在完美刻画事物外在形态的同时,较好地展现事物的内在气质特征,继而使当代雕塑作品同时具有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的美学意义。

  在文化融合背景下,中西雕塑艺术实现了文化交流和互动。为推动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应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有效结合,通过将理论与实践、内涵与功能、写实与写意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展现当代雕塑艺术的独特魅力。

  [1]陈丽娜.当代雕塑艺术中的传统精神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5(3):158.

  [2]周德健.浅析传统文化与现代陶瓷雕塑融合[J].艺术科技,2015(3):109.

  [3]苏乐,王淮梁.公共园林景观雕塑设计的分析与研究以芜湖市雕塑公园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7):64-65.

  “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黑格尔的“理念”就是他所谓的“客观观念”和“绝对精神”,是指一种客观的存在、本质的存在。

  中国审美意识的特点是以味、触觉作为感知方式的原型,这与西方审美以视、听觉作为感知方式的依据形成鲜明的对比。正是因为中国的这种以味、触觉为基础的审美感知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审美主体在与美术作品发生审美关系时,有一种内在的交融,也决定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以味、触觉为原型的中国审美意识也决定“味”和“品”成为它的基本范畴之一,而特别强调“淡乎寡味”、“澄杯味象”、“韵味”、“意味”等。这在中国古代雕塑上都有所体现,魏晋雕塑的“秀古清像”,秦俑所体现出来的雄浑气质,汉代雕塑传达的柔静神韵都是以中国传统的感知方式为基础的。中国传统雕塑注重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下传达出的神韵。而西方的感知方式主要是以视、听觉作为主要依据的,德国哲学家康德把视、听作为“近于智慧的官能”,视、听的对象与主体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主体要在客体之外,而中国传统的以味、触觉为先的感知方式要求主体必须接近对象并与对象融为一体。

  内在精神的时代性是受社会发展中不同历史环境制约的表现,如中国传统雕塑中魏晋的风骨清像、唐朝的肥美等;现代雕塑作品中也反映出不同时代的追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雕塑的对形式的研究到九十年代更注重观念的表达。每个时代对雕塑精神的追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在西方,从古希腊的对理想美的追求到巴洛克的动感激情,从洛可可时期的华丽柔美到浪漫主义及现实主义。人们对艺术的审美要求有很大的不同。美术的民族性是美术发展中社会制约的表现,艺术的内在精神也离不开民族的习惯、感情、语言、审美取向。中西雕塑的内在精神差异是由多层次的历史、文化、宗教和社会等因素决定的,那么他们是怎么通过内容和形式反映出来的呢?中国的传统雕塑由于注重“写意”及对“气韵”的把握,所以在形式上不是完全写实的。

  在人物的刻画上,并不注重人物的解剖关系,不强调作品与现实对象的统一,而强调神似。从秦汉雕塑、中国石窟造像、陵墓雕塑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雕塑在创作手法上偏向于装饰写实,非常注重整体体量的空间感,形体上“宁方勿圆”,在雕塑上有非常明确的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每个面上的形体尽量压缩,使之保持在整体的立方体造型之内。特别注重左右的对称、平衡关系,给人以大气、雄健、中正的感觉,这一点深深体现出了儒家的美学价值特点,在饱满充实的形体上运用线刻、浮雕来刻画细节,一带而过、点到为止。在人物衣纹的处理上,多运用“曹衣出水”的手法,浅薄的衣纹以线的形式附在形体之上,加强了形体的体量感。整个雕塑强调“线”的运用,从轮廓线到细节,无论是五官、头饰、衣纹都是以线的形式表现的,这一点和中国画的处理方法达成一致。

  陶瓷雕塑是陶瓷与雕塑艺术的联姻。它既属于工艺美术范畴,同时又是陈设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雕塑与绝大多数造型艺术样,只能表现个瞬间的动作和神态,而不像电影、文学和连环画那样可以描写整个情节的发展过程,甚至还能刻画人物性格形成的始末。曾有雕塑家说过:“雕塑难于作复杂的描绘,而要求形象的单纯性”。就一定意义来说,单纯就是美。单纯既是雕塑的一种局限性,又是它的特长。陶瓷雕塑好比凝练的诗句,它不长于叙述,只能表现行为的个片刻瞬间,即以静态的造型表现出仿佛止在运动的瞬间,这往往恰是作品取得生动效果的主要因素。因为抓住一个姿态正向另一个姿态的转变片刻,可以给观众更多的想象,取得较好的艺术表现效果。当然,雕塑表现静态对象的造型美,同样也可取得好的效果。但不管是“动”或“静”,创作都要求能把握住最明确、最动人、最集中的瞬间动作,抓住最突出的特征进行加工提炼,避免复杂、琐碎、松散、堆砌的塑造,任何拖泥带水的情节,都有可能使雕塑作品失败。

  陶瓷雕塑是陶瓷与雕塑两种技艺的统一体。经过陶瓷艺术火的处理,陶瓷雕塑具有了鲜明的个性。陶瓷雕塑决不只是单调无味的雕雕捏捏手工品,它是具有高度艺术思想性的艺术作品,是吸收了绘画、装饰并结合陶瓷表现艺术手法而产生的艺术杰作,因而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以及鲜明的个性特征,具体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陶瓷雕塑具有宽广的内容和强烈的情感意境陶瓷雕塑的创作首先要明白其创作目的与意义。艺术的创作是要反映人民的美好理想、愿望和情感,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陶瓷雕塑是艺术品,审美功能是艺术品的本质属性,所以陶瓷雕塑具有丰富人们生活情趣、陶冶道德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基本艺术功能。陶瓷雕塑在题材内容表现上是极其丰富的,并且表现手法上多以抒情为重,恰似轻音乐那样,促使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以美的享受。陶瓷雕塑作品主要是满足人们精神审美需要,但是不同阶层、不向民族、不同地区对于陶瓷雕塑作品的审美内容有着明显不同的需求,故此陶瓷雕塑作品在表现内容美方面是有其针对性的。陶瓷雕塑所能表现的是个瞬间的动作和神态,这一动作瞬间代表的是一种意境。和所有艺术品一样,意境就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含着不可分割的两方面因素:首先从表观上看陶瓷雕塑是“画”,也就是“画面境界”的意思,是指艺术创造的可以看得见、感觉得到的具体直观的生活画面。但是这种“画”表现的形象要达到形似与神似相统一的意境。形象是意境的基础,这种形象既要有外在形象形似,同时又要有精神形象神似,以达到形神的统一。其次是陶瓷雕塑的“诗”境,即指“意”的意思,它是艺术家在其创造的形象中所能表达的主观思想情感,这是陶瓷雕塑艺术品的内在生命与灵魂。陶瓷雕塑可表现的内容极为广泛,大致有传统的神话题材、欢乐喜庆的儿童歌舞、健康优美的体育、文艺节目、表现吉祥的花虫草鱼、逗人喜爱的动物鸟兽等等。因此陶瓷雕塑在内容题材表现上具有宽广性,在情感意境表达上具有深远性。

  陶瓷雕塑创作的高度艺术审美性陶瓷雕塑作品首先是艺术品。艺术作品的首要功能是艺术审美性,没有艺术审美的作品就不是艺术品。所以陶瓷雕塑创作首先考虑的是其艺术审美要素。陶瓷雕塑作品在陶瓷类别划分上归于陈设陶瓷之类,具有艺术审美功能。在信息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人们的审美意识在不断地变化与发展。雕塑陶瓷的陶艺化促成了陶艺雕塑的出现,所以泛自由化陶瓷雕塑集中了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更适合当今社会的实际需要。而审美功能是陶瓷雕塑立足之本,特别是适合现代审美意识的现当代陶瓷雕塑,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品。总之,伴随现代审美意识的传承与发展,陶瓷雕塑的创作审美性在变化发展之中,具体可体现在陶瓷雕塑产品从传统的案头陈设走向广场、公园等大城市的公共场所或场合。

  陶瓷雕塑极具装饰性的创作风格与表现手法陶瓷雕塑的发展史一定程度上也是陶瓷的发展史。在陶瓷雕塑发展简史中,各个历史纪年中都有比较独特的陶瓷雕塑作品,特别是极有代表性的陶塑,从其造型的运用上看,其源于表现生活内容的艺术形象已运用了大胆的装饰化手法,从而经过艺术处理形成最终作品,其明显地让人感觉到比生活中的原型更为生动优美,具有既源于生活又远远高于生活的口味。从我们现在批量进行生产的陶瓷作品可以看到批量生产的陶瓷雕塑具有程式化的装饰性特征,因为现在批量生产陶瓷雕塑作品是先模型化后再生产的,其整个生产过程已经程式化了。现在陶瓷产区生产的传统或神话题材的圆雕人物陶瓷雕塑,其形象塑造、发式服饰、衣纹彩绘都有明显的程序化特性;而批量生产的现代题材的人物、动物等实用雕塑则在装饰性要求不变的前提下更趋向追求夸张、变形的高度艺术处理,其风格更显得多样,手法更显得清新。从这些题材的陶瓷雕塑作品风格和表现手法可以看出,陶瓷雕塑所说的装饰性就是指用富有美感的创作手法,以形式的优雅修饰、人物形象的美化加工为造型方式,具体表现在研究形体线条的变化、流畅美妙的节奏等,并通过作品的极度夸张变形来增强作品的美感和所要表达的艺术意境。

  景观雕塑的设计是艺术景观设计里面核心的构成单元之一,在国内,很多比较出名的园林皆是园林内部的景观雕塑设计完美才使其盛名。对艺术景观设计而言,景观雕塑是设计的中心,亦是设计的焦点,其能影响整体的设计效果,这一点对很多出名的艺术景观来说都有很好的体现。此外,雕塑不但可以装点景观,同时起着点题功能,使其作为具有代表意义的标识。景观雕塑自身还具备强大的表现力与视觉冲击力,纵使其存在于艺术景观的设计之中,同时还较易变成其所属领域的代表标识或是拥有代表意义的载体。由此可知,景观雕塑设计的存在对艺术景观设计而言不止是它的一个核心构成单元,同样,随着景观雕塑在不断前进,也促进了艺术景观设计的成长。

  由于景观雕塑是作为静态艺术中的一类,因此其材质及质感也就断定了怎样才能使其完美匹配周边的人文环境。景观雕塑融合周围的人为环境,使其荣获生命活力,在进行园区内景观雕塑规划时,设计人员第一要思考的就是当地的环境要素,需建造亲近自然和谐健康的空气质量,保证景观雕塑可以与所在区域环境中诸如植被、建筑物、地形特点等自然景观相匹配,同时也要表现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基于此要求,在其规划进程里面也要时时重视减少一些别的特殊物体的参与,防止规划好的景观雕塑会使观看者感觉非常的不自然,同时还能规避在建设进程中对之前环境与整个文化体系太过毁坏。也要重视光线的问题,避免它在视觉层面对景观雕塑的外表造成不好的影响。

  基座是连结景观雕塑和所在环境的基本构成单元,同时也是确保整个景观雕塑得以稳固的一个核心构造。判定一个景观雕塑设计是不是足够精品的标准,第一就是其雕塑主体一定是具备强烈的艺术特质和显著的文化呈现力,第二是其基座要承担好自身的基本职责,协助雕塑和身处的自然环境彼此间的交流,让它们能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加大对景观雕塑基座的设计的重视程度,不但能不断增进景观雕塑的艺术特质展示效果,而且还能增加景观雕塑与周边环境愈发的协调一致,极大地提高了景观雕塑的整个艺术特质。关于景观雕塑基座的设计存在诸多样式,一般从外观上可为坐式、台式、平式与碑式这四种,其各自拥有不同的特征,对应分别适合用于展示不同文化内涵的景观雕塑[1]。

  景观雕塑拥有许多功能,不但可以装扮景观,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且还能承担一定的人文与历史含义。当代城市里面很多的景观雕塑设计都是以展示城市文化为主导,相比另外的一些主题来说,这种主题更具备象征意义与引导价值,同时也能起到分离与装饰的功能。在进行景观雕塑设计情况下,需要综合考量,不但要考量其节奏韵律、点线面的使用、对称、形体、体量和色彩的使用等,而且要思考到景观雕塑设计在对情景创造层面的作用。充分运用景观雕塑中的抽象要素,可以愈加详细地把精神感悟展示出来,在实施景观雕塑艺术品的规划和创造进程中,设计人员实施艺术创造的重心就是将不同公共的因子转变成具有巨大感染力的艺术语言的标志。针对该类问题,众多的设计人员现已基本掌控详尽办法,把不同的公共因子分别考量且逐一探究解析,就其所呈现的外部特征进行总结,逐渐总结概括出更有人文精神的城市视觉形象,继而总结出将要设计的景观雕塑的主旨[2]。

  景观雕塑是景观艺术的一种的展现形式,同时也是文化的承担介质,在设计时一定要使用创造性思维,换句话就是假如要景观雕塑具备一定程度的艺术内涵,那么只是进行简单的仿制是万万办不到的。使用创造性思维创造出的景观雕塑,其题材、规模、类型皆是为体现某个主旨或某种精神内涵而规划的,其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景观雕塑要具备一定的独特性,需要在视觉效果层面下工夫,时刻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此外还需满足大众审美的需求,倘若可以达成此项,那么该景观雕塑就算是成功的。需要设计人员能从文化视角着眼出发,寻找合适的办法,解决与创造相关的各类问题[3]。

  在众多的城市文内容中,景观雕塑是环境艺术的核心构成单元,同时也是城市文化的一个单元。它和城市建筑密切相关,并且伴同着城市的不断成长而进步。一个优质的景观雕塑在城市文化的构建里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它经由自身独有的表达形式为大家充分展示历史与现代的诉求,不但可以满足大家心理需求,同时带给大家美的感受,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充分展示当地精神文化的内涵。经过景观雕塑,能有效连接人类和自然环境,而且作为一个重要文化承载介质,作为人类社会的核心构成部分。一个出色的景观雕塑,可以充分体现该城市的本土文化特点,作为一座城市的代表,充分展现出这个城市的文化性与时代性。另外一个出色的景观雕塑也能作为该所城市的形象代表,以此充分展示这个城市的生命力和精神文明的创建水平.

  伴同世界一体化的发展,国外的一些理念也随之进入国内,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大家思想理念的变化,加之社会的不断进步,致使大家对当下的生活情况表现出些许不满,而且伴着不断推进的社会工业化过程,不止在态环境层面造成极大的毁坏,同时也传染了大家的生活,使他们的思想与心灵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坏。就需要从新审视当下的生活状态,寻觅和自然和睦共存的那种安宁与质朴。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和民族情结互相连结而不脱离,达成心灵深入的质朴状态,尽情表达内心想法。景观雕塑无论是它的呈现方式上或内容层面或用材选取上时时展示大家心里的期望与需求,以朝着充满人性化和民族情结的方向成长。

  对将来的景观设计来说,雕塑将逐步表现多样化的成长势头,并进一步重视和自然环境的高效融合与革新,它区别于传统的雕塑设计,是从新开发一条景观设计的思路,更加丰富了景观雕塑的设计层面的内容,使过去具有代表性、纪念性的雕塑得以变革,逐步接近生活,愈加亲民,容易与人们达成共识。景观雕塑的功能层面,使过去不具实用价值和功能性的景观雕塑逐步朝着拥有某些实用价值与功能性方向发展,慢慢增进与艺术的融合力度;同时也逐步朝着抽象化成长,具体的景观雕塑逐步将被取代,因其和现代化的思想理念无法继续匹配,但是将来抽象化的景观雕塑和大家的理念和想法将会愈加匹配,它不但拥有较高的艺术属性,并且也会更加接近生活,一定会变成艺术景观设计的核心构成单元,同时在其表达形式上也将愈发的灵活变通,愈加接日生活。

  纵观国内艺术景观成长过程可知,景观雕塑只是最近几年才逐渐开始成长起来,尽管也存在着部分优秀的作品,然而景观雕塑的整体发展程度依然处在平均偏下的水平。艺术景观是一项系统的大工程,若要将景观雕塑完全融入这个大项目中,那么其设计的过程就要求务必的缜密严格,景观雕塑是一个公共的景观,它的影响力是非常久远的。

  一、低碳雕塑的含义 顾名思义,低碳雕塑就是用低碳材料制作的雕塑。而低碳主要就是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意思,低碳材料是指既能够确保使用性能,又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有害物质的材料。 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社会产品不断丰富、生活消费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人类可利用的资源却急剧减少。废金属、废报纸、易拉罐、塑料瓶之类的生活垃圾充斥生存空间,各种工业机械废气排放恶化生存环境。于是,近年来人们的环境意识有所提高,呼唤减少消耗自然资源、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排放量、发展废旧物回收利用的低碳生活。在这个背景下,低碳理念进入艺术领域,产生了低碳雕塑的概念。艺术家开始在木材、石头、泥土、玻璃钢、树脂等传统的自然雕塑材料之外,考虑使用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废弃品材料,创作出与时展相适应的雕塑作品。 二、低碳雕塑的语言 低碳雕塑的理念很新,其实作品并不新鲜,很多观念艺术、现成品艺术作品就是低碳雕塑。古典雕塑走到高峰后,二十世纪初雕塑家们进一步探索雕塑的各种自由空间表现形式,现代主义艺术的拼贴和现成品概念对雕塑艺术产生了影响。杜尚的作品《泉》是钉了三颗钉子的小便池,被认为是达达主义现成品艺术的开山之作。但现代主义运动中最早对材料方面进行探索研究与最早提出材料概念的是画家毕加索。他1942年创作的《牛头》用废旧自行车座和车把拼贴而成,该作提出“拾来的材料”这一概念,毕加索与杜尚之后,装置、挪用、复制、借用等许多雕塑艺术新技术手法逐渐出现,从而使雕塑材料的空间大为扩展。战后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生活废弃物不断产生,资源减少。艺术家们越来越重视把艺术创作融入现代生活中,把目光投向社会生活的废弃物,以各种低能耗的制作手法包装成为雕塑艺术,实现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从而涌起一股以废弃物为材料的低碳雕塑热潮。 艺术家们在创造过程中根据材料本身体现的喻意,结合艺术作品所要体现的艺术意图用拼贴、装置、空间对比等艺术手法使作品表现出一种强大的张力感和形式感。如废旧玻璃的易碎感,废旧金属的沉重感、坚硬感,废旧报纸、书籍的陈旧感、历史感,废煤渣、铁渣的粗糙感,塑料瓶、易拉罐的轻与鼓等。国内比较有名的城市雕塑《刚塑号》其实是申江铁合金厂的重设备拌沙塔,该设备停用后不拆除也不加工,直接就被当作低碳雕塑而保留了下来。它静静地屹立在园区,给人一种回望过去、期待未来的艺术感受。 三、低碳雕塑融入当代生活 进入都市化进程加快、经济迅猛发展的新世纪,城市雕塑承担着营造艺术氛围、陶冶审美性情、提高城市文化内涵的作用。同时,人们不希望在空气质量很低、喧嚣嘈杂的城市里再出现有污染作品的艺术品。低碳材料雕塑既环保又节约材料的社会生产成本,这与当代人们期待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生活相呼应,因此低碳材料雕塑具有美学意义、创新意义、文化意义。当低碳雕塑融入到城市雕塑中时,它将从个体艺术转向公共艺术、不再是单一的艺术个体,而是连接人类与城市的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精神符号;它的创作目的也不再是艺术家的个人精神情感表达。低碳城市雕塑首先要与周围的环境和谐,作为景观环境主景的雕塑更是如此。通过艺术家的精心设计与创作,雕塑不仅在环境空间中起到装饰作用,而且还要在特定的场所营造出独特的精神氛围。这方面徐冰的大型低碳材料雕塑《凤凰》比较成功。其制作材料来源于建材、建筑工程设备、劳动工具、民工生活用品等废料。他以东方文化假想的凤凰生物形象为起点,聚集现实中众多动物的美感。用废旧材料制作的古老东方神物置身现代化建筑群中与建筑形成强烈的反差,使人们在匆匆一瞥中感受到历史感和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差异感,在都市中唤起对古老文化的回味。 除了公共环境,现在低碳雕塑也进入相对日常的生活空间和私人空间。在城市日用品店、精品店里,有不少小雕塑使用低碳材料,以另类的效果满足现代人追求个性化的要求。室内装饰行业还把低碳材料作为革新内容,一些小摆设就是低碳雕塑。装饰界比较有名的低碳雕塑是用废旧磁带制作成一个台灯。设计师把所有的旧磁带固定在一起,制作成一个盒子的形状,从里面透出或明或暗的灯光,磁带转孔中直射出的光点绚丽多变。人们把这种特殊的台灯装饰在卧室、客厅之中显得美观、实用。 低碳雕塑融入当代生活的例子数不胜数。不过,现在低碳雕塑仍然处于实验阶段,阻碍它发展的因素还很多。首先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问题,看重昂贵、奢的东西。那些大型公共雕塑的资金投入很大,甲方考虑到各方面的压力,一般不愿意接受低碳雕塑方案。其次,艺术创作的专业性比较强,大型低碳雕塑的制作过程需要设计者以外大量的技术工人配合,在制作施工方面比传统雕塑具有挑战性。还有,低碳雕塑的材料来源是个问题。现在中国废品回收利用的情况与雕塑材料的实际需要还有很大差距。

  摘要:城市雕塑作为重要的城市艺术元素,记载着城市历史,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城市规划建设成为了国家综合实力的一个体现,而城市雕塑是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标志也被列入重要规划项目中。本文简述了城市雕塑特性、城市雕塑功能与环境共生关系,分析了城市雕塑功能类型,并对城市雕塑主要功能进行了探析,希望可以为促进城市雕塑的发展提供一份参考依据。

  城市雕塑是城市景观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城市雕塑在现代城市环境起到作用越来越显而易见,与欧洲具有极高艺术性的城市雕塑相比我国城市雕塑建设还存在较多不足之处,但大众审美的提高也为城市雕塑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时代精神与时代文化的重要体现,其形象设计要与环境建设共生共存,要综合地域文化背景、审美需求等因素,才能设计出充满文化魅力的作品,既能为公众带来美好视觉享受,又能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播,对美化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城市雕塑是一种特殊的城市公共艺术,具有独特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环境特定性,城市雕塑的设计要考虑特定场所性质、功能尺度比例,以便于环境形成有机整体,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需要相统一,雕塑的主体能够与环境有机融合不可分隔,脱离了环境整体就不会产生城市雕塑。二是材质永久性,城市雕塑要长期放置于室外,其所应用的材质要能够经受风雨侵袭,材料的永久性也传达出思想观念的永久性,通常城市雕塑是结合时代背景所建,即使在未来也会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三是观赏者的大众性,由于城市雕塑大多是置于公共空间,是一种街头大众文化,观赏者不分阶层不分年龄具有广泛性,通过城市雕塑能够让观赏者获得不同的感受产生不同的体验。四是审美的坚固性,由于城市雕塑作为公共特别关注的项目具有较高要求,也会受到不合理要求的影响对创作产生制约,这就需要城市雕塑作者既要以艺术质量为基础遵循艺术规律,又要引导社会审美水平的提高,兼顾双方设计出具有突破性的作品。五是视觉条件特殊性,不同的视角和视距会产生不同的欣赏感受,城市雕塑也是一样其受到复杂光照条件影响,会结合光线变化展现出不同画面,如由远至近、由正面至背面,随着视角变化画面也有所不同。

  雕塑是一种公共艺术既要突出艺术价值,又要服从于环境赋予的内在精神。从外在造型、艺术个性、物质环境等方面实现与环境的共生。首先,城市雕塑功能与环境在造型方面要实现共生,人与活动的和谐相处作为最高追求境界,要求着城市雕塑制作在构思时要与外界环境形成共生,雕塑的发展过程中,很多人认为建筑物建设起来就算实现目标,但逐渐的发现建筑物不但要建起来,也要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城市雕塑的创作更要重视环境地域特征,两种相得益彰才可能使城市雕塑得到更好的发展。其次是雕塑语言与人文环境的共生,现代人文环境体系作为一种集合体,涵盖群体社会现状、时间等等,城市雕塑设计要应用特定艺术语言,并与人文环境相适应才能体现出城市雕塑的艺术美与自然美,形成局部与整体的韵律关系。在设计城市雕塑时内在语言的表达要突出文化气息、彰显个性,成为都市文明中古老和现代的融合闪光点,集中体现传统精神文化与现代商业物质文化。再次是城市雕塑表现材质与周围环境的共生,尤其是随着信息化时展,城市雕塑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城市雕塑的材质变得多元化,由传统的木质石质转变为如今的综合材料,但在应用过程中要重视材料与周边环境的共生,其产生的写实与抽象、传统与前卫都要结合城市雕塑所存在的具体环境条件而定,要将城市雕塑设计融入城市整体布局规划中,设计者要结合城市雕塑主题实现材质与环境的融合。最后是城市雕塑艺术个性与环境的共生,个性与共性同存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城市雕塑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但在创作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与公共环境、社会环境等的共性,城市雕塑设计者既要张扬个性化艺术又要服从于公众的艺术认知性,公众的审美是随着艺术发展不断进步的,不能忽视公众对公共艺术的享有权,无论是诗歌还是城市雕塑都是对生活和社会公共环境的反应,因此,作为公共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城市雕塑要实现个性与公共环境的共生。另外,要实现城市雕塑艺术形式与时代的共生,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美学观念,城市雕塑的制作要满足时展步伐才可以被社会接受实现共生永存,尤其是网络时代的来临更是要求城市雕塑制作者要顺应时代环境变化,制作出与时俱进的艺术作品,合理应用新材料、新技术实现新艺术与新时代环境的共生。

  城市雕塑品种繁多从功能上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纪念性城市雕塑,此类城市雕塑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但却是骨干与代表,阐述了城市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联系,是各个时代不可或缺的。有的纪念性城市雕塑表彰了历史上对民族发展具有重大贡献的人物,有的纪念性城市雕塑铭刻了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也有的纪念性城市雕塑表达了统治阶级思想,传达了时代气息,例如:城市广场就具有极强的纪念性,并且能够为公众活动提供广阔空间,这类城市雕塑就要具有较大尺度并与环境氛围相统一。二是主题性城市雕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潮流或者群众的愿望,应用象征手法阐述建筑物主题,具有极强的思想内涵和聚焦作用,例如:以和平自由为主题制作的城市雕塑。三是装饰性城市雕塑,此类城市雕塑所占的比例较高,主要是产生美化环境效应,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尺度可大可小,装饰性城市雕塑能够陶冶情操成为整体环境的亮点。四是展览陈设性城市雕塑,此类城市雕塑具有独特原则,是将各类雕塑作品进行陈列展览实现集中观赏,可以是同一作者的作品,也可以是同一主题的作品,旨在提升全民文化素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五是大型艺术综合体,人类文明发展史中艺术家利用建筑雕塑文字的创造出圣彼得大教堂、中国古代园林等,不同艺术综合体传达出丰富思想内涵,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以雕塑为主的大型艺术综合体具有一定序列空间,从多层次上拓展深度,并利用视觉、听觉多角度刺激观赏者感官,使其导入特定情境中经历审美完整过程,此类城市雕塑具有教化效应。

  雕塑由早期的巫术功能逐渐转向为精神象征功能,城市雕塑艺术美也逐渐与人们所追求的精神愉悦目标相辅相成,在美学思想中强调理念是绝对精神是无限的,但艺术形象有限,艺术创作是实现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将自己的情感转化为作品,因此城市雕塑艺术具有美的功能,是精神愉悦的表现形式。而且雕塑艺术在精神美学功能基础上也体现了人类精神所向往的表现功能,如基督雕像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其张开双臂的形象如同欢迎参观的游人,城市人们能够随时仰望基督雕像,传达了一种救世精神,也表达了人们的敬仰之情,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或者英雄城市雕像也体现了人类性格的诠释,发挥了精神象征功能。

  在一座城市中城市建筑与城市雕塑都能够带给人们直观感受,但两者又存在一定差异,城市雕塑更突出了人文关怀是可触摸的,透过城市雕塑能够看出城市气质,城市雕塑不但能够美化城市也能够彰显城市文化,这也是城市雕塑的集中功能体现。例如:在西安大雁塔北广场以特殊雕塑语言呈现了古唐诗歌、戏曲等特殊文化内涵,西光厂利用关中八怪等质朴雕塑展示了文化多样性,这些城市雕塑有利于打造商业文化品牌,实现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形成共生时代精神。城市雕塑在文化继承方面有着重要地位,也具有极强的引领作用,很多观念的变异都由雕塑设计者投影于作品中,有的传达出个性解放思想,有的影射出对传统文化消亡的忧虑,不同时代的雕塑作者受到文化社会资源限制会具有不同的指向性,传达出不同的文化内涵。而且城市雕塑可以成为不同功能区域的标示,作为区域品牌文化形象,在特定功能场馆中城市雕塑不需要繁琐的文字及庞大的广告进行指引,而是利用其传达的文化思想就能表达出特定功能场馆概念,体现其文化功能性。

  在城市景观建设中,通常将城市雕塑作为一个设计元素,通过城市雕塑、城市建筑、城市绿化等的融合构建美好生活环境,通过不同的组合与搭配使人心情愉悦,以艺术美角度出发城市雕塑具有丰富的造型感和色彩感,能够丰富城市景观建设,增添美的气氛,因此,城市雕塑具有一定美化功能。而且有些城市雕塑形态欢快可以起到装饰作用,美化城市生活空间,例如:装饰性城市雕塑是一种公共艺术品,表现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利用其夸张的造型和独特的表现手法能够更好的点缀城市空间,为城市增添活力,也可以在城市建筑建设方面合理应用装饰性雕塑增强主体性,创造舒适城市环境,形成美好城市画面,营造良好城市氛围,陶冶城市居民情操。

  城市雕塑不仅仅具有纪念的政治性功能,在改革开放后也逐渐创新了科技文明等雕塑题材,而且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雕塑的休闲娱乐功能被充分挖掘出来,受到广泛青睐。例如:在北京王府井步行街内以普通市民形象塑造了城市雕塑,不再是高高耸立于城市道路中央,也不再是应用大理石基座,更不会设置禁止触摸提醒,改变了传统城市雕塑与大众关系,利用真实生活的典型形象唤起人们对曾经岁月的缅怀,也可以激发孩童队各种生活的好奇,供人们休闲娱乐,使人们获得愉悦体验。

  城市雕塑作为城市艺术的一种,既能装饰城市生活环境,又能丰富公众的精神生活,城市雕塑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承载了城市文明的发展历史,与城市的文化涵养密切相关,也正是其文化功能决定了基本艺术形式,为了促进城市雕塑的可持续发展,就要结合时代脉搏塑造丰满且独立的城市雕塑形象。

  每座城市都有独特的文化气息和历史脉络,而城市雕塑经常被设置在旅游景点、大型广场、地标性建筑等公共空间,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它呈现出城市地域文化的重要特征,代表了城市的文化风貌。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以及城市旅业的发展,城市雕塑从开放性的公共空间,发展到半开放性的商业空间,甚至应用于私人专属空间,使城市雕塑的表现更加多元,与城市整体风貌相协调,承载了更多地域文化的内核,成为展现城市文化的独特“名片”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成功的城市雕塑能够让观看者沉浸在城市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城市的文化活力与独特魅力,因此,它具有以下几个特性:(1)协调性。城市雕塑要和周围环境完美融合,成为和谐统一的整体。(2)艺术性。城市雕塑应该体现美感,具有较高的美学质量,能够美化生活环境。(3)文化性。城市雕塑要充分呈现城市文化和人文风俗,蕴藏时代特征与深厚的人文历史,传承城市精神和地域文化。(4)大众性。城市雕塑不应该只是雕塑家自己艺术性的表达,而是要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使观看者在视觉上有美的享受。

  随着文化艺术的普及,以及人们审美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标志性的城市雕塑融入我们的生活。然而,目前城市雕塑也面临了发展的困境。第一,部分城市雕塑作品的艺术质量低劣。我们常常在身边或者网络上看到许多被大众吐槽的“丑雕塑”,例如,曾引起网络热议的重庆“美女入浴”雕塑、河南郑州中原福塔“小猪雕像”,以及每年在网络上评选的全国十大丑陋雕塑等。由于网络的普及,这些低劣的城市雕塑很快就在网络上传播开来。这些被大众吐槽的丑雕塑,往往涉及低俗、难看、抄袭等原则问题,是对城市审美和大众品位的亵渎。城市雕塑的艺术质量低劣背后折射出城市雕塑建设机制的不完善。例如,城市雕塑创作蓝图主要由出资方和创作者决定,而非由市民公众来决定。还有,城市雕塑有时还采取招投标的方式,最低价者中标,这种做法怎么可能吸引到优质的雕塑家来创作呢?如果城市雕塑最重要的因素是“便宜”,那么它的质量和艺术性就难以保证。第二,城市雕塑遴选艺术家的方式不合理。有些城市采取特邀的方式,邀请了知名雕塑家来设计城市雕塑,但是这样的遴选方式也存在问题。一个拥有各种头衔的知名艺术家,他所创作的作品很可能过于突出了个性化设计,忽略了城市雕塑的公共性,没有完美地将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空间融合,不适合放置在城市的公共空间展示。此外,一些享誉国际的雕塑家创作的作品可能过于前卫,过于抽象,不够接地气,一般的在地居民看不懂、不喜欢这些作品。

  价值共创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密西根大学(UniversityofMichigan)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1941-2010)和拉玛斯威米(VenkatramRamaswamy)在2004年提出,被广泛应用于艺术设计、品牌管理、市场营销、虚拟社区等领域。价值共创理论认为,价值是文化创意产品立足市场的根本。这里所指的价值不仅是产品的市场价值,也包括观看者的体验价值。城市雕塑对展示城市文化和精神面貌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而这种价值不仅是由雕塑家创造的,而是由公众(观看者)与雕塑家共同创造的。在价值共创理论中,公众(观看者)不再是消极的艺术接受者,而是己经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积极参与到城市雕塑艺术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公众(观看者)也在贡献自己的知识储备,创造更好的观看体验,因此,城市雕塑的价值不仅仅来源于雕塑家,而是建立在公众(观看者)与雕塑家共同参与的基础上。价值共创理论应用于城市雕塑的领域,打破了过去城市雕塑的创作过程是委托和被委托的甲、乙方关系,根据价值共创理论,城市雕塑的创作过程也不再局限于雕塑家内部,而是更多地面向社会,面向公众(观看者),吸引公众(观看者)广泛参与和互动,多听取公众(观看者)的意见和建议。这种开放的、走出传统创作模式的跨界做法,给城市雕塑带来了新的气息,成为一种“参与式艺术”。同时,公众(观看者)通过艺术参与价值共创的过程(图1),可以获得独特的艺术体验。并且,公众(观看者)看到自己满意的城市雕塑作品,也会提升对城市的认同感。

  随著时代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城市雕塑而言,公众(观看者)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公众(观看者)透过网络社群平台,或是与富有才华的雕塑家产生面对面的连接,亲身感受雕塑家的创作哲学、艺术梦想与热情,积极参与雕塑家的创作过程,表达对城市雕塑的评价和意见建议,而雕塑家与政府管理部门(或出资企业)可以收集这些意见建议,作为未来创作设计的参考。这些都说明价值不仅仅来源于雕塑家,而是建立在公众(观看者)参与的基础上,即来源于公众(观看者)与雕塑家或其他相关利益者的共同创造,且艺术价值最终是由公众(观看者)者来决定的。公众(观看者)享受到的不只是观看城市雕塑本身,也在此过程中,参与了艺术价值共创。而政府管理部门(或出资企业)则是扮演了平台的角色,通过面对面的方式或是网络社群,组织公众(观看者)参与城市雕塑的艺术价值共创。因此,艺术价值是由公众(观看者)、雕塑家、政府管理部门(或出资企业)共同创造的。在此基础上,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共同创造艺术体验是公众(观看者)与雕塑家共创艺术价值的核心。另一方面,利益关系人之间的互动是价值共创的实现方式。综合以上论述,整理出城市雕塑艺术的价值共创模式(图2)。在城市雕塑艺术价值共创模式的整体框架下,城市雕塑从设定主题开始,提出它的价值主张,从这一环节起,公众(观看者)与雕塑家,以及政府管理部门(或出资企业)等三类利害关系人开始进行艺术价值共创,主要分为明确主题阶段(设计前)、城市雕塑设计阶段(设计中)和城市雕塑制作阶段(设计后)等三个流程,以及城市雕塑展示后的公众(观看者)反馈。而在这三个阶段中,又有4个时间点是此平台中公众(观看者)与雕塑家,以及政府管理部门(或出资企业)等三个利益关系人可以参与价值共创的参与点。

  1.城市雕塑设计前。在这一阶段,政府管理部门(或出资企业)需要提出准备设立的城市雕塑的价值主张,也就是它要表现什么主题,表达什么类型的情感,并且根据它所要表达的价值主张,来决定邀请哪位雕塑家来福州设计和制作。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管理部门(或出资企业)需要仔细考量城市雕塑的价值主张与所要邀请的雕塑家的艺术风格之间的契合度。与此同时,被邀请的雕塑家需要根据城市雕塑所要表达的价值主张,来判断是否符合自己的艺术风格,以此来决定是否接受邀请。而公众(观看者)在这一阶段参与共创的参与点则是通过政府管理部门(或出资企业)所设置的的网络社群所的关于城市雕塑的信息,来表达自己对它所要表达的价值主张的认同度,并投票推荐自己认为最适合的雕塑家。

  2.城市雕塑设计阶段。在这一阶段,政府管理部门(或出资企业)需要调查收集公众(观看者)对该城市雕塑的期许和喜好,提供给雕塑家,雕塑家以此作为创作设计的参考。而公众(观看者)则是透过政府管理部门(或出资企业)所设置的的网络社群或是与雕塑家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表达自己对该城市雕塑的价值主张的理解和设计建议。

  3.城市雕塑制作阶段。在这一阶段,政府管理部门(或出资企业)需要通过网络社群,及时向公众(观看者)城市雕塑制作的进展情况,以便公众(观看者)能够同步了解城市雕塑的制作过程,也更加了解雕塑家对此所付出的心血。与此同时,雕塑家可以通过网络社群,展示自己投入城市雕塑制作的状态,并表达自己的创作哲学、艺术梦想与热情,以获得公众(观看者)的认可。而公众(观看者)在这一阶段参与共创的参与点则是通过网络社群,关注城市雕塑的制作进度,发现并提出城市雕塑是否在制作过程中出现与设计阶段的初衷背道而驰的现象,以便于雕塑家及时审视和改进。

  4.城市雕塑的展示阶段。在这一阶段,政府管理部门(或出资企业)需要观察并收集公众(观看者)的反应,以及对该城市雕塑的评价和回馈意见,并对此进行分析,提供给雕塑家作为改进创作设计的参考。与此同时,雕塑家可以听取公众(观看者)的反馈,反思创作设计理念。而公众(观看者)在这一阶段参与共创的参与点则是透过政府管理部门(或出资企业)所设置的网络社群或是与雕塑家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表达对城市雕塑的评价和意见建议,作为雕塑家未来创作设计的参考,也帮助政府管理部门(或出资企业)改进城市雕塑的制作模式。

  城市雕塑对城市形象和表达城市地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公众(观看者)参与艺术价值共创的积极作用,依据价值共创理论,实现公众(观看者)、雕塑家、政府管理部门(或出资企业)的艺术价值共创,让城市雕塑成为城市形象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

  在当今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用于装饰和美化城市环境的城市雕塑(图1)越来越受到景观设计师的青睐,频繁出现在城市公共场所中[2]。城市雕塑已成为城市的主要标志和文化名片。如,象征深圳开拓精神的城市雕塑《拓荒牛》,青岛五四广场象征五四精神的城市雕塑《五月的风》,等等。提到这些雕塑,人们能迅速联想到对应的城市。可以说,城市雕塑日益符号化,成为展现城市形象的符号语言。现代城市中林立的城市雕塑造型各异、精致美观,在给人们带来独特视觉感受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感。学校以城市雕塑为载体开展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利用城市雕塑中蕴含的美术语言提高美术素养,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周围的城市雕塑展开审美研究,将美术教学中的造型、色彩、设计、技法等美术语言运用到城市雕塑欣赏过程中,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促进美育的发展。

  城市雕塑以千姿百态的造型、丰富多彩的色彩、刚柔相济的线条屹立于城市中,设计这些雕塑的设计师和雕塑艺术家都具有过硬的美术功底、设计能力和艺术素养[3]。他们的雕塑作品往往是对美术、科学、设计等综合知识的整合和再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这些雕塑作品,体会设计师想要表达的美术思想。美术教材城市雕塑板块明确指出,学生要感受城市雕塑的空间美学,了解城市雕塑的功能和分类,掌握城市雕塑的美术元素,学会欣赏城市雕塑之美,运用掌握的重复、韵律、节奏、添加、简化、渐变等美术知识,结合自己的综合设计能力,尝试设计一座城市雕塑。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用美术知识和学习视角欣赏城市雕塑,在欣赏的过程中内化所学美术知识,全方位地感受雕塑艺术之美。城市雕塑中蕴含的丰富美术语言,是向学生传达美术知识的重要方式。利用城市雕塑开展美育,教师首先可以从雕塑作品运用的某一类美术语言出发,引导学生掌握欣赏雕塑艺术的方法。雕塑作品往往运用了多元化的造型方法,如重复、渐变、分解、组合等。学生在美术课上掌握这些造型方法之后,在欣赏城市雕塑时就能开展自主分析,更好地领会雕塑设计师的设计意图,体会作品蕴含的造型方法和美术内涵。其次,城市雕塑经常利用对比色、邻近色、补色,有的鲜艳明快,有的色调柔和。学生在建立色彩认知的基础上欣赏雕塑,会有更直观的色彩感受。再次,城市雕塑中的多元材质体现出丰富的美术语言,影响雕塑设计师对于造型手法的选择和使用。教师在美术教学中教授材质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开展雕塑欣赏活动。学生在看到不锈钢材质的雕塑时,往往有坚硬、明快的感觉;看到塑料材质的雕塑时,往往会感受到柔和、舒适;看到石材材质的雕塑时,可以感受到坚固、冰冷的气息。这些都是学生利用所学美术知识获得的欣赏体验,是当下实现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

  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并不仅仅局限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当今美育倡导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美术教育者应当意识到生活中常见的城市雕塑往往蕴含丰富的美术资源,应该利用好身边的城市雕塑进行美育[4]。苏州工业园区有大大小小上千件城市雕塑,美育资源丰富。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美术教师李伟立足城市雕塑,开展了江苏省“卓越美育”课题专项研究,笔者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开展了“关公圣像”的城市雕塑专业研讨课,获得了不错的反响。课题组在苏州工业园区教研员沈兰的指导下,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展城市雕塑教学研究。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各类雕塑展览,组织学生赴陕西西安进行雕塑和陶艺研究,开展深度学习的主题美术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制作雕塑小报展览活动,同时开设城市雕塑兴趣社团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图像识读的方式深入了解城市雕塑,丰富了美术知识,锻炼了动手能力,提升了美术素养。要想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现有资源,拓展知识面。如,学生常路过某处看到某一城市雕塑,随着学习的美术知识逐渐增加,其获得的审美感受也会有所不同。如,教师在讲授“视角”的概念时,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实际的感受。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放学回家路过某个城市雕塑时,从不同角度观察,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思考该雕塑的最佳观赏角度。这个过程就是知识迁移的过程,学生将所学的美术专业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他们的欣赏感受变得更直观的,思考变得更理性。这个过程也是他们逐渐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其审美水平和艺术素养可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要想以城市雕塑为学校的美育研究对象,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它要求学校所在地域有相对丰富的城市雕塑资源,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欣赏和感受的机会。目前国内城市雕塑资源丰富,但一些地区条件有限,城市雕塑资源比较匮乏,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和体验雕塑的机会不多[5]。开展美育活动对城市雕塑的质量也有一定的要求。富有艺术内涵的雕塑能带给学生美的感受,而部分城市雕塑粗制滥造、艺术性不强、缺少文化内涵,美育价值有限,不建议作为教学资源。在选择美育研究对象时,学校和教师要十分谨慎。这要求学校选择具有一定艺术素养的教师开展美育。良好的美术教育能够让学生学到专业的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因此美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加强美术语言的教学,全面讲授色彩、造型、材质、线]。但目前我国部分学校缺乏专职的美术教师,有时甚至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教授美术课程,一些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足。特别是在一些条件有限的地区,美术教育师资力量相对有限。各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兴趣课程,让学生能够通过兴趣课加强专业学习,在提高美术专业技能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感受美术学习的魅力。特别是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城市雕塑研究兴趣社团,让学生通过城市雕塑研究学习美术专业知识,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美术学习兴趣,又增强了他们的欣赏能力和评述能力,有助于落实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美育目标。

  “走出去”美术教育不能把课堂局限在学校和课堂上,应该利用好生活教育的阵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城市雕塑展览,让学生在集体参观的同时可以互相交流欣赏感受,提高欣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7]。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选一些雕塑公园作为社会活动实践对象,教师让学生在参观之前在网上收集城市雕塑的相关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先进行自主学习再参观。这样,建立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在欣赏城市雕塑作品时就会获得更加丰富的感受。之后,教师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城市雕塑应用的美术语言,进一步内化所学知识,提高审美水平。掌握多元的美术语言可以让学生在面对城市雕塑时具备更加专业的鉴赏能力,能够用美术语言表达欣赏感受,从而进一步提高欣赏兴趣。新时代,美术教师应该以城市雕塑为抓手开展美育,以生活教育为阵地,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用专业的美术视角观察美,进而理解和评述、思考和设计,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这样才能促进美育的发展,更好地体现美术的育人价值。

  [1]胡冰.初中美术欣赏中情境教学的运用分析[J].新校园(中旬),2015(12):110.

  [2]汪爱仙.提高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有效途径[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4(8):82.

  [3]刘欢.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J].考试与评价,2019(7):81.

  [4]陈璋月.立足“视知觉”积淀学生美术审美经验[J].江西教育,2020(9):34-35.

  [5]丛娜娜.初中美术欣赏式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15(18):178.

  [6]王少军.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分析[J].家长,2020(19):154-155.IM电竞 IM电竞appIM电竞 IM电竞appIM电竞 IM电竞app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