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纤夫川江号子人物雕塑——民俗文化主题
“纤夫”,是指那些专以纤绳帮人拉船为生的人。当年,河上百舸争流,煤、木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全靠船只运进运出,纤夫在那时就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他们屈着身子,背着僵绳,步态一瘸一拐的往前迈。有许多纤夫拉纤的时候是不穿衣服的,暮春、夏季、初秋等温暖的时节多是光着身子,即使面对大姑娘也是泰然自若。
纤夫除了拉纤之外,就是会喊一口沙哑的船工号子。号子有声无字,“嗨,嗨哟哟,嗬嗨,拖呀,拖、拖拖拖……”每当逆水行船或遇上险滩恶水时,全靠纤夫合力拉纤,号子声声,空谷回荡,别有一番情趣。
寒冬腊月、滴水成冰的季节,船只一旦搁了浅,这时你看岸边一个个纤夫排列整齐地背着僵绳,发出惊天动地的吆喝……那河风裹着冰雪阵阵狂舞,其境况是常人难以相象的,而纤夫则处之泰然,习以为常。
每当盛夏河涨水,一条船停在险滩急流之上,一队纤夫在岸上拖不动,力量平衡到纤夫即使累得吐血,船只还是会翻。船只一旦翻掉,纤夫往往非死即伤。我们在岸上看得直跳脚。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堂伯一伙纤夫气喘吁吁赶到,他们扣上胳膊一帮衬,船动了。这时船上和岸上就免不了互相呼吼、埋怨、狠骂,撑船的大呼“稳住”,纤夫则叫“避开”。避开是说避开水筋,减少冲力。要知道,这种吵骂是连亲友、兄弟、父子都不避的。一直到把船拉出险滩急流,所有的纤夫才松口气,躺到地上喘粗气,刚才的吵骂已经忘到了爪哇国。像这样的事情,纤夫们之间是不说谢的,他们经常这样你帮我,我帮你,已经成了共识。
乾隆年间的云南诗人张履程,写过一首《拉船夫》,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贵州镇远境内舞水上的“纤夫”情况。在两岸都是峰峦的崎岖山路上,船依大小而决定“纤夫”的人数。他们目不敢旁视,身不能转动,双手触地,臀部朝天,“头先于足足不进,跋前踬后行迁延”。时值炎热的三伏天,累得挥汗如雨。张氏最后百感交集地说,没有亲眼看到“纤夫”辛劳工作的情况,就不要无病,写作“行路难”之类的诗!道光年间曾任山西朔平知府的陆应谷,也写有几首有关“纤夫”的诗。在湖南湘水中游,他写下《纤夫行》,反映“纤夫”既像爬沙的螃蟹,又像蹒跚行走的曳足兽,“牵缆上高滩,汗流滴地不能干。”正是炎夏时节,船上的贵官手中挥动扇子,口内吃时鲜水果解渴,毫不怜惜“纤夫”的劳苦,还嫌船走得慢而诃斥“纤夫”们不出力!
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写有一首《牵船夫行》的乐府诗。记述了江西赣江十八滩沿岸“纤夫”的悲惨境遇。由于“北来铁骑”(指清军入关后南进)乘船进军,命令沿岸各县征派民夫充当“纤夫”拉船。万安、赣县等知县不敢因循,立即拉来大量民夫,拘禁在江畔古庙中,等待大军前来。他们赤着双足,穿着短衣,自带冷饭,和着江水吞食。挽纤行进的时候,还常被认为偷懒遭到责打。有人累得倒毙江边,同伴们都不敢哭泣。施氏最后不胜感慨地叹息道:“自从伏波下南粤,蛮江多少人流血。绳牵不断肠断绝,流水无情亦无呜咽!”他目睹清军征夫牵船、虐待劳动人民的种种惨状,不便抒发感想,于是把首先征调民夫从事拉船力役的行为,认做是东汉初期伏波将军马援、南下交趾平叛时开始的,借以对“牵船夫”们表露深厚的同情。